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1降气止喘方【来源】《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歌诀】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组成】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朴3克,炒苏子6克,姜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镇咳定喘。

【方解】方中麻黄、白果为治喘要药;厚朴去胸满;杏仁、苏子降肺气,止咳喘;紫菀、款冬镇咳逆;半夏降逆化痰涎。

合而用之,镇咳定喘之药具备,故能奏效。

【主治】咳喘。

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2苏葶滚痰丸【来源】清·《医宗金鉴》【歌诀】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组成】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酒蒸一次)200克,沉香16克,黄芩200克,青礞石(火煅如金为度)1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

视患儿病情虚实服之(一般约克),姜汤送下。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大黄“通宜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询为良品”(《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

诸药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主治】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

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3酥蜜膏酒【来源】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歌诀】酥蜜膏酒同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组成】酥蜜、饴糖、枣肉、杏仁(研)、百部汁、生姜汁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煎熬如膏状。

每次服3克,温酒细细咽下,日服3次。

【功效】温肺化痰,补脾润肺。

【方解】本方【主治】肺脏虚寒,复被风寒所伤,以致气息喘惫,语声嘶哑,并见咳吐痰沫等症。

方中酥蜜、饴糖、杏仁、枣肉都是补脾润肺之药品,配伍百部能清肺止咳嗽;生姜能散寒化痰;酒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

诸药合用,【组成】一首补脾润肺,止咳化痰的方剂,用于肺虚咳喘,咽喉欠润之证较为合适(《汤头歌诀》)。

【主治】肺脏虚寒、咳喘上气、肺津不足、语声嘶哑(塞)、或寒郁热邪、声音不出之证。

【附记】若为外感实证的喘咳、声嘶,则不可服用。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秘方12.1 加味麦味地黄汤【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3~6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方解】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

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

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

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纳气定喘;肉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

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每获良效。

【主治】老年性喘咳。

【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12.2 消痰治咳汤【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组成】炙猪牙皂3~6克,法半夏6~10克,制南星6~10克,浙贝母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痰,通络,制咳。

【方解】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

今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痰;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

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咯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疗效】屡用效佳。

一般服8~15剂后即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12.3 四子平喘汤【来源】陆芷青,《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葶苈子12克,炙苏子、莱菔子各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日分2次温服。

【功用】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方解】本方取《局方》苏子降气汤方意,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化裁而来。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实,实则气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不纳气,多因精气亏虚,而致肺肾出纳失常。

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关乎肾,其治不离肺肾。

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不忘理脾。

因津血同源,治疗又当痰瘀同治,临床方能显效。

本方以四子为君,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膈豁痰,莱菔子利气行滞消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味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为臣,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滋肾培本,且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更用当归,一则《本经》谓治咳逆上气;再则合丹参以增养血活血化瘀作用,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有行有补,有燥有润,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一首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方。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证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加减】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蒌皮。

【疗效】经临床数十年使用,效验确实。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果好;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咳嗽气急,痰多稀白及胸闷心悸者,用本方化裁即可控制病情而获康复,有效率可达90%以上。

12.4 肺热喘咳汤【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麻黄4克,北杏仁、甜葶苈各15克,人造牛黄1克(冲服),桑白皮12克,矮地茶30~60克,白花蛇舌草、虎杖、鱼腥草各30克,甘草3克。

(小儿剂量视年龄酌减。

)【用法】每日1剂。

用清水5碗先煎石膏,煎至4碗水后纳余药,再煎至1碗。

再煎1次,取汁混合,冲入人造牛黄,拌匀后,分2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

【加减】高热、胸痛、咯血痰者加苇茎汤;咳喘较剧、喉中痰鸣甚者加马兜铃、地龙干、毛冬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2.5 七子定喘汤【来源】覃义昌,《四川中医》(3)1985年【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解】咳喘者,治痰为先,治痰者,理气为上,治痰不理气,非其治也。

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

咳嗽不宁,脾湿也,以治脾为急。

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理脾则湿化,而痰无由生,故方用莱菔子消食化痰行气;葶苈子祛痰定喘散壅;苏子降气行痰;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白芥子祛痰、行气、散结;苍耳子治过敏、通窍、除湿、止咳;黄荆子清热止咳、消食平喘。

本方不寒不热,不温不燥,有理气降逆、化痰消食之功。

气顺痰自降,脾阳得振,运化有权,则痰浊得化,肺气复降,则咳喘自平,诸证随之而解,故用之多效。

【主治】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寒喘加麻黄、杏仁;热喘加苇茎、苡仁、桃仁、鱼腥草;燥喘加桑叶、杏仁、栀子、寸冬;湿喘加陈皮、法夏、川苓;虚喘加党参、黄芪、熟地。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临床运用,以本方加减以治病之标,待诸症缓解,咳喘自平后,当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收功以治其本,巩固疗效,方能根治。

12.6 清肺化痰汤【来源】郭中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浙贝母、橘红各10克,天竹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白前各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

方中以芦根、板蓝根、天竹黄三药为君。

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蓝根性味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

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

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逆止咳之品。

邪热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

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

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主治】咳喘(由风温、冬温、春温,温邪犯肺所致者)。

【加减】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以外解。

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以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以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但肢体酸困拘热,加浮萍、桑枝以解表祛湿。

如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以清气透热;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以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以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以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不畅,加大黄、元明粉、瓜蒌以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疗效】屡用卓效。

12.7 咳喘冲剂【来源】赵吉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桔梗、贝母各30克,杏仁40克,地龙50克,白芥子30克,洋金花2克,黄芩30克,罂粟壳15克,山药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共257克,制成60袋,每袋约4克。

1日服3次,每次1~2袋,白开水冲服。

如痰热壅盛者或服此药胸胁满闷不适者可停服。

【功用】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以桔梗清咽、利膈、化痰;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平喘;白芥子、洋金花利气豁痰,降逆平喘;黄芩清肺解毒,消炎退热;罂粟壳敛肺止咳;地龙止痉平喘;山药补肾纳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