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中国化学家

第三章 中国化学家

第三章中国化学家 (1)§1蔡馏生 (2)§2蔡伦(约公元63一121) (2)§3陈裕光 (3)§4戴安邦(1901-1999) (4)§5冯新德 (4)§6傅鹰 (4)§7高济宇 (5)§8高小霞(1919-1998) (6)§9葛洪(公元284一345) (6)§10何炳林 (8)§11侯德榜 (9)§12胡日恒 (10)§13黄耀曾 (11)§14黄子卿 (13)§15纪育沣 (14)§16蒋明谦 (14)§17黎乐民 (15)§18李寿恒 (15)§19刘元方 (18)§20卢嘉锡 (18)§21钱保功(1916~1992) (20)§22钱人元(1917~) (21)§23唐敖庆 (21)§24唐有祺 (22)§25王序 (24)§26王葆仁 (24)§27吴承洛 (24)§28吴学周 (25)§29邢其毅 (25)§30徐光宪 (25)§31徐寿(1818一1884) (26)§32徐喜 (28)§33杨石先 (28)§34曾昭抡 (29)§35张大煜 (29)§36张江树 (29)§37张青莲 (31)§38张子高 (31)§39张滂 (32)§40周其凤 (32)§41朱子清32第一章中国化学家§1蔡馏生蔡馏生教授生于190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

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蔡馏生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为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1949年4月,看到祖国即将解放,立即中断在美国的学术工作,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2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筹建化学系,蔡镏生教授长期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在工作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化学系的创办、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蔡镏生教授专长化学动力学。

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将近代物理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化学,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

他还长期致力于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催化动力学、光化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研究工作。

蔡镏生教授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化学通报》等学术刊物编委。

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2蔡伦(约公元63一121)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

东汉明帝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事。

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政机密大事。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

后加位尚方令,在汉和帝年间即公元97年,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这些器械无不精密、坚固,为后世所效仿。

古时的书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

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

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

从此,世人部使用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安帝年间(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

以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

公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伦监管他们的工作。

蔡伦受窦后(汉章帝刘旭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

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

蔡伦蒙受耻辱,遂洗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蔡伦的这段生平摘自被后人视为正史的《后汉书》,《后汉书》上的记载成了后人了解研究蔡伦的主要依据,然而《后汉书》是在蔡伦死后由南朝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相距300多年了,记载是否准确,后人有些怀疑,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范哗等编写的《后汉书》其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刘珍主编的《东观汉记》其中蔡伦传是蔡伦死后30年,东汉桓帝命史官曹寿、延笃为蔡伦立传,收于《东汉观记》。

看来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

问题是《东仅观记》历经许多朝代,部分内容散失或有残缺,各种辑本内容不完全一样。

有的辑本中的《蔡伦传》,对蔡伦造纸一说没有象范哗那么肯定。

这就引起后人的种种猜疑。

最早在唐朝,张怀难在《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北宋的《负宣野录》中也说"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北宋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成帝时有书诏,至后汉元兴,中常侍蔡伦以敝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括以前已有笔之谓也。

"南宋的史绳祖在《学斋拈笔》中也说:"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括,......但蔡、蒙所造,精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由此可见唐宋以来,确有一些人认为:纸并非始于蔡伦。

这一观点到了当代,争论更为激烈。

原因是一些出土的新发现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论证。

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十多次古纸出上。

其中有1933年在新疆发现的"罗布淖尔纸"1957年在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的"灞桥纸",1973年在甘肃发现的"居延金关纸",1978年在陕西发现的"扶凤纸",1979年敦煌出土的"马圈湾纸"。

这些出上的纸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汉麻纸,即在蔡伦以前就有的纸。

主要是根据这些材料,一些人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

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坚持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其理由如下:上述古籍中有关"纸非始于蔡沦"的叙说是因为对纸的定义认识模糊,不加辨别地把前汉与后汉两个不同朝代、把丝织"纸"与植物纤维纸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纸"混为一谈所造成的.上述出土的所谓"西汉昧纸",因为断代不明确,证据不足,迄今仍无"片纸只字"证明它们是西汉麻纸。

其次历史文献上也没有任何有关西汉麻纸的记载。

双方争论最集中的是围绕着"灞桥纸"展开的,双方都运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对漏桥纸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前者认为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后者认为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绳头等散乱纤维的堆积物、不适于书写,更谈不上代替帛。

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争鸣是正常的,通过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考古的新发现,历史上这一悬案终究会清楚的。

无论争论的双方情感是多么激动,言语是多么激烈,但是他们都承认蔡伦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造纸技术的发明或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不管说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说他是造纸术的改良者,造纸都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一历史定论是无可非议的。

由于蔡伦的努力,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这是勿容置疑的蔡伦的重要贡献。

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杆等其它原料,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这是历史的事实。

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齐外传了。

至迟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

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在造纸木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部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他们也都知道中国有一个蔡伦在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陈裕光陈裕光原籍浙江,1893年生于南京,191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1922-19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学教授、系主任,并曾代理校长职务。

1925年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年起任金陵大学校长,一直到1950年,为金陵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裕光先生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四届,直到1936年。

他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九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举行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陈裕光先生在大会上用中、英文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中外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1985年,化学通讯复刊时,他在医院的病房中为这个刊物的复刊书写了贺词,祝愿复刊后的化学通讯,能为四化建设和人类化学知识的丰富,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陈裕光先生毕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统一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不同意迁校台湾。

后来他曾发起组织金陵大学校友会,沟通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校友的联系。

1982年,他以九十高龄只身访问美国,向校友们介绍国内情况。

近年来,他接待了许多国外和台湾的校友,为祖国的振兴和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戴安邦(1901-1999)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28年赴美留学,193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到母校任教,1933年被聘为金陵大学教授。

使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他历任金陵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配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常务历史、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化学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主席,中国民盟中央委员。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戴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爱国科学家,是我国配位化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科学事业。

他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批样了我国几代化学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配位化学挤身于国际学术前沿做出了卓越贡献。

戴先生是《化学通报》(前身为《化学》)的创始人并任总编辑达17年,之后一致就任编委和顾问,并捐资设立“《化学通报》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编审奖”,为《化学通报》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