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何刚.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 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 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 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 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 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 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 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 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 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 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 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发展新趋势时期
明清时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16世纪前 的护理经验,为后世研究饮食、服药等护理 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温病学家叶天士 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作为 辩证施护的纲领,是明清护理发展史上一大 成就。叶氏对老年病强调力戒“洒肉厚味” 等 防护知识。 胡正心的“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之衣于 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的蒸气消毒法。到 清代,已知温热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的物理降 温等方法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 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 何证。 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 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 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 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 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 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 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喜怒忧思悲恐惊 从《周记· 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 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 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充实阶段:宋金元 食疗养生、调护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如 《圣济总录》的“诸风”专著中,对中风的急救、 开关、预防已有详细记载;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 中,根据水肿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肿分为多种类 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给相应的施护;朱丹溪的 《格致余论》中还记载一位瘀血痰积的病人,先通 过精心护理,后以药治愈的例子,强调了情志护理 的重要性。 外、妇、儿等均有详细记载
等服药护理,还有洗、浴、熏、滴耳、吹鼻 等外用药护理。他提出的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辩证施护 重要内容。张仲景确立的辩证施护原则,为 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
态创造的“五禽戏” .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晋代王叔和展
1959《中医护病学》第一本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优势
理论特色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养生保健优势
护理操作优势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医护并行没有分家
医家集看病、抓药、煎汤、护理于一身 弟子和家属代劳 专业的护理人员 古老又年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 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 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 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 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 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 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 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 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 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 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 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 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 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 现。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 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 则,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 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 还提出了中医观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 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伤寒杂病论》中,不但有丸、散、膏、丹
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 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四时气候与人体 地区方域与人体 昼夜晨昏与人体
辨证施护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 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 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 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辨证施护
针灸康复科 何刚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 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 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 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症 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 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 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 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病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 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 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 证候。
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 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在“漆疮候”中 提到:“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毒……”。说 明当时已认识到疾病与过敏体质的关系,为 后世提出共物过敏及进敏试验打开了思路。
孙思邈《千金方》。这本书不仅是医学的巨
著,而且也是护理的经典。书中有护理精湛 的艺术和丰富的内容。他很重视医德,强调 未病先防。“大医精诚” “避瘟”篇中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 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 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 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