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1.父亲的院落①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唉声叹气:“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说完不久,就回到了他的院落。
②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③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
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
④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他可以粗声武气地大笑,可以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可以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可以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也可以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⑤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⑥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
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
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⑦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
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
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快活地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⑧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
这时,父亲总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回来吃葡萄。
⑨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
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
等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⑩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怅wăng。
这时,他会拢起火,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
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
竹丝在父亲龟裂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
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
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满足的笑,用他的话说:“人家要,是给咱长脸。
”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其实,他也需要这一切。
(1)阅读第⑩段,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怅wăng()龟()裂(2)第①段看似与“父亲的院落”关系不大,能否删去,为什么?(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4)阅读第⑦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篇末两个“一切”的理解。
2.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1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2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3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4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5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6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7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
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8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
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
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我们曾学过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想一想,汪曾祺笔下的闻一多与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有哪些相似之处?至少两点,并分别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汪曾祺认为,语言应当气韵生动有音乐性。
他说,语言的奥秘,主要在于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
请结合本文中的实例,简析汪曾祺语言的这个特点,并品味语言背后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要求回答问题。
(1)观察画线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表现闻一多先生上课受欢迎,第6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题为“闻一多先生上课”,但第一段与上课无关。
可否删去呢?3.一碗汤①午饭时分,我照例在办公室附近寻食果腹。
太平路东口新开的一家皖北土菜馆,门面很不起眼,却让我停下了脚步。
门口简陋的围挡背后,是一个吊炉烧饼的灶,托盘里油酥烧饼泛着诱人的金黄。
翻开菜谱,地锅鸡、萝卜丝炒粉条、蹄膀茄子一锅端、酱豆子炒鸡蛋、宿县羊肉汤……果然全是老家的风味。
一碗羊肉汤,四个烧饼,直把自己吃得很撑。
瘫软着用老家话问店员:“有没有啥汤?”得到的回答是:“早餐里有。
”②早餐?早餐!多么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对于我这种夜猫子来说,早餐这种“坏习惯”已经戒了多年。
但第二天早上,我却从被窝里钻出来,直奔土菜馆。
一出门,哇,真冷!③说起“啥汤”,在我们宿县是颇有来头的。
据说是一位大臣微服私访到了这里,当地以鸡汤招待,大臣问起此汤的名称,地方官吏便支吾道:“那个啥汤。
”于是,“啥汤”的名字便传开了。
后来,啥汤的“啥”字被写成了现在这样“膣”。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可能是我老家的人民为了体现书画之乡的深厚文化积淀而做的修改。
关于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说的是乾隆下江南去了我们那儿,喝了这个汤之后,捋着大胡子说:“此汤非一天一月之功也!”当地知县赶紧把“非一天一月”合成了这个“膣”字。
我们宿县人津津乐道这个传说,大概是“与有荣焉”吧。
④坐在土菜馆里,窗外的背景是面无表情的上班车流。
寒风中,伙计在大碗中磕了一个鸡蛋,长筷子打碎,迅即从锅里舀出一勺滚汤,徐徐倒进碗中,蛋花焰火般散开……所谓的啥汤实际上是鸡骨架熬出来的平民食品。
先用小火慢煨,出锅时再用胡椒轰炸,滚烫的一碗汤下肚,用老家话说,“出一头汗”,这是我们那方人对美食极致的注解,正如此刻的我,酣畅!而且童年的味觉记忆在刹那间归来。
⑤长叹一口,恨自己不是文人,无法找出合适的骈四俪六来形容那一刻的美好。
此刻眼前这碗清汤恰如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都是情感的外化物。
⑥我甚至突然清晰地想起1977年的那个寒假,大雪纷飞中,姑父带我去街上第一次喝“啥汤”的情形。
那时候,我刚刚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科学家,甚至愿为此多读一年高三。
但一碗“啥汤”落肚,顿时让我觉得,其实……当一个宿县人不用做科学家,也怪不错的……唉,一碗汤让国家少了一个钱学森。
⑦著名作家阿城曾写到,“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
随着食物进入小肠,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
这便是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的原因。
”他认为:“所谓思乡,我观察了,主要是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原来乡愁,竟是这般简单。
⑧其实,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
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来唤醒。
这是极端个人化的体验。
就像我,一碗汤,便开启了我对食物初始的味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