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
教案设计: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郭立桂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计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授《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
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去过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过哪些寺院,(学生回答)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描写寺院的古诗,想想看学习了哪些在关寺院的古诗(学生回答)有哪些感受呢?(生答)。
今天再学习一首描写寺院的古诗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投影)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
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鸟声潭影,正写其幽静。
鸟性之悦,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观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
不过,声静还是表象,心静才是意境,故万籁俱寂之中又有万念俱寂的意思在;闻钟磬之声亦仿佛听佛法而有所警觉。
5.配乐齐读
6.比较阅读
与本诗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近的古代诗还有哪些?
《登岳阳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
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第二教时
《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教师深情地讲述,设置情境)
1976年1月8日是举世难忘的日子。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高山低头,江河呜咽,神州大地愁云笼罩.全国各族人民都沉在悲哀之中。
遗体火化那一天,当总理的灵车缓缓地经过长安街时,数十万北京市民冒着严寒,扶老携幼,自发地站在十里长街两旁.为总理送行,长安街立刻成了泪的海洋(放录像)
追悼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理生前好友,总理的亲人及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在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在人民大会堂为总理送别(放追悼会录像)
总理离我们而去了,缅怀总理的丰功伟绩,人民禁不住深情地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投影出示课题)
二、听读感悟(录音朗读)(投影画面)
1.想一想: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
————深切的怀念,热情的赞颂
2.用怎样语气语调来读
————深沉而焦急,悲痛而高亢
三.朗读质疑(教师提示)
1注意朗读节奏和“呵”在文中的读音,
第一种:“呵”在句首,且独自成节,读ā,表示感叹,为叹词。
第二种:“呵”在句末,是语气助词,因受前一个字的间素影响,变化出两种读音。
前一个字的韵母是“i”,“呵”读“yā(呀)”。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红”的韵母是“ong”,“呵”便读“nga(啊)”。
2.哪些词应重读(注上标记)
3.“——”号分别有何作用
四。
抽读评议
五.师生品读
师生齐读,思考:
1.结构上有何特点?概括每部分意思
——深情的呼唤(1节)--------急切的寻找(2-8节)-------无尽地怀念(9节)2.首节有何作用
——交待怀念原因:好总理;引起下文回忆
3..诗人到哪些地方寻找总理?为什么到那些地方去寻找?
———寻找的足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广场,再现了总理生前深入群众关心人民的情景而烘托了总理宽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形象。
4.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抒情的?有何作用?
-------用反复修辞方法,充分抒发人民对总理怀念和赞颂之情
———用拟人手法,富于江河大地以人的情感,作为总理生前丰功伟绩的见证人,生动形象
———用细节描写,再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动人情景
5,诗中说“在这里”,指哪里,寄托人民怎样愿望?
——指“人民的心里”“信太阳升起的地方”,寄托人民希望总理的光辉形象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六.学生竞读
1.个人诵读
2.男女对读
3.分节朗读
4.师生齐读
七.作业
仿造诗歌2到8节形式写一节歌颂总理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