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莫言作品《陪女儿高考》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陪女儿高考》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陪女儿高考》读后感
篇一:读莫言作品有感
读莫言作品有感
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

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
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

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
们的皮肤上。

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

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这句话他感到“冷不丁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从此他开始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描写,开始他奇思妙想的创作王国。

他是一个最高产的作家,平均一年一本新作。

《红高粱》共五部,第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完成。

《天堂蒜薹之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但是他的《丰乳肥臀》,却是腹稿十年
不知如何写起,却因为一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位瘦弱的母亲为双胞胎哺乳时,泪流满面而有了灵感,灵感如潮喷涌而出,只用了90天左右就完成了整部的创作。

这是一本最精彩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品,还差点为此而被所谓的当代作家逼得锒铛入狱。

其实《丰乳肥臀》我还没有机会阅读,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很幸运。

我阅读了他的《散文新编》我从他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创作、还有作品等等,他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窗口,我一个从不阅读的人知道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等等,还有更多的内地名作家、名作品。

看到他的介绍,我为我的孤陋、浅薄而感到自卑!但是却又觉得我是幸运的。

所以,我认为要阅读可以先阅读他的《小说的气味》或者《散文新编》,这两本书只换了几篇小篇章。

篇二:莫言作品集读后感
前言:以前对莫言没有什么了解,而现在莫言火了,就跟风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
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或祭拜刘猛将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

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

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

但这并非结局。

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

如:‘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

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只要生存不受威胁,一切与之无关。

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

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1927年高密东北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1927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

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
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1927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

而文章中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时当1927年5月18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遍地;官僚成火打劫,贪赃舞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匪风起云涌,兵连祸结,疫病流行;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

”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

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

”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

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

她说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

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

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

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我认同,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如
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那不必对蝗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

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

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读完这些人的导读,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

这大概是高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篇三:《跟莫言学写作》读后感
《跟莫言学写作》读书心得
莫言在20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华人,我认为他在写作上的经验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

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头戏,情境生成、细节特写、口头阐述、构建框架、提供关键词等等有益的探索方式推陈出新,使作文教学鲜活。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资深作家的一些行文规律和心得经验往往能给我们耳目一
新的启迪。

通过阅读作者管遵华对莫言文学创作之路的研究分析,我结合现阶段小学生作文的状况有以下思考。

首先,文章拥有特定的阅读群体,也就是学生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文章的阅读期待。

面对不同的读者,行文的风格和方式是不同的。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读者群体就是他们的同学、老师和家长。

而在这三者之中,我认为同学和小伙伴是最合适的受众群体。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生活故事和感受说给小伙伴听,不同于简单的口语就在于学生要说得非常详细、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能够将场景复原。

如果面对老师和家长,学生往往有所拘束,刻意端正自己的措辞和意识,有些很生活化、很真实的想法会正统化。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俚俗口语,人物的形象也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这样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亲切可感。

其次,莫言说,一个人的写作其实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因此,丰富的人生造就丰富的素材。

小学生的世界比较简单,与这个社会的人、事、景、物发生着联系,微妙的感情经历着喜怒哀乐。

学生要强化写作的素材,就应该扩大生活的圈子,增加阅历的厚度。

读书、交友、旅游,丰富孩童的天地。

另外,关于写作的技法方面,莫言的文学写作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色,善于将所见、所听、所闻、所感运用通感的手法串联起来,习惯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这种立体多面的写法使得文章顿生变化、妙趣横生。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
候,可以多进行扩句的训练,尽量将简短的句子变得丰富、摇曳多姿。

此外,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静心思考与揣摩、丰富地想象都是写作需要的基石。

语文教师可以尽量灌输这些写作的理念,用好的思维促成有效的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