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纪录(纪实)片对大学生群体的普法作用分析
研究背景:
我国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定期都会被要求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以提高法制意识,这类观看行为大多具有强制性、教育意味明显;进入大学后,学生被要求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的频率大幅减少,存在部分学生因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继续观看。
90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取材真实、拍摄尺度大、制作简陋的法制纪录(纪实)片,如《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中华之剑》、《大案侦破警示录》等。
这类纪录(纪实)片大多采用现场跟拍手法或尽可能完整还原案件,血腥暴力画面泛滥,对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几乎无保护(不进行马赛克处理)。
播出后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慑警示作用显著;另一方面,大尺度的画面使观众陷入到恐慌不安,影片中曝光的作案手法诱发了一些犯罪。
目前,90年代法制纪录(纪实)片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政法专业和公安机关内部交流资料;网上的相关资源较少,但部分仍能观看完整版,存在一部分大学生为满足猎奇心理进行观看。
进入2000年后,我国的法制纪录(纪实)片尺度大幅收紧,大多制作精良、重故事描述,如《今日说法》、《天网》栏目,《法医密档》等。
这些纪录(纪实)片多以模拟犯罪现场和旁白解说的形式呈现,突出法医、干警等办案人员的侦查过程而非罪犯的作案手法,对涉案人员进行化名、马赛克处理。
由于影片中多穿插法律解读,观众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但其说教也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此外,目前我国每年制作的法制(纪实)纪录片数量庞大,难免存在内容重复、题材受限等问题,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弱。
本次调查将选取两部分别代表90年代和新时代的国产法制纪录(纪实)片《中华之剑》和《法医密档》向抽取的大学生播放。
《中华之剑》是由中央电视台公安部、国家禁毒委联合拍摄,帮助民众了解我国缉毒、禁毒工作状况的纪录片。
《法医密档》则以经典案例为载体,从法医视角讲述案件侦破的过程。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意图主要分为三点:了解法制纪录(纪实)片对大学生群体能产生哪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必要以普法为目的定期向大学生播放此类纪录(纪实)片;如果播放,什么表现形式的影片能起到更好的普法作用。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暨南大学学生
调查对象的选择:样本总量为200,以政法类、法医等相关专业和其他专业为区分标准,按比例抽取。
调查方法:定量
1、发放问卷一,待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
2、向被抽取的大学生先后播放《中华之剑》第一集和《法医密档》第一集,允许调查对象在观看过程中因情绪不安离场,对离场人员进行标记,告知其在影片结束后返回填写问卷二。
3、发放问卷二,待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
4、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结论。
调查问卷:
问卷一
①群体特征:性别;是/不是公安类、法律、法医等相关专业;曾/未曾看过法制纪录(纪
实)片;对犯罪类影视作品的接受度高/低
②对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的看法:认为/不认为有普法作用;普法作用强/弱
问卷二
①观看影片时的心理状态(针对两部影片分别填写):亢奋/恐惧/无聊/专注/好奇/其他
②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的意愿:认为有/没有必要定期向大学生播放;如果学校组织播放,愿意/不愿意观看
③观后对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的看法:认为/不认为有普法作用;《中华之剑》/《法医密档》普法作用大;相比其他普法方式,观看影片的作用大/小
④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会产生什么影响?(按强到弱排序)
增强法制意识/诱发犯罪心理/满足猎奇心理/学习刑侦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其他(填写)
⑤哪些因素能增强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按强到弱排序)
法律解读/庭审现场/干警、法医视角的侦查过程/罪犯视角的犯案过程及心理/受害人及家属视角的采访/主持人的旁白解说/其他(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