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2010.20一、转型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近30年的萌芽、恢复和成长,已从“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跃而成为现今“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19.39万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各类注册学生85.22万人。
全日制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在校生数已经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8%。
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与崛起,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从总体上看,近30年来,在相继经历了恢复萌芽期(1978-1991年)、缓慢发展期(1992-1998年)和快速发展时期(1999-2005年底)之后,以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第101号文和2007年初教育部第25号令的发布为标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期———调整规范期。
[2]我们认为,这一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呈现如下几个特征:1.从民间自发行为到政府自觉引导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尽管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仍然是民间自发行为,还很难说是国家层面的自觉行动和集体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未被政府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涉及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产权归属、合理回报、信贷政策、税收优惠及教师同等待遇等),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机构数量和在学人数的增加、民办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彰显,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暴露,各级政府必将更加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自觉地采取措施,引导民办高校规范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2.从区域领先发展到各地齐头并进发展。
以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非均衡性。
实践表明,凡是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政策相对优惠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就发展快、发展好。
如陕西、江西、浙江和广东等省,由于地方政府思想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笮董圣足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前已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调整规范期。
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五大特征,民办高校自身则面临着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本文基于实证调研,从微观入手,阐述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所应秉持的三个观念和四种意识,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可选择的五大发展战略。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董圣足/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201103)上海建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1319)民办教育DOI:10.14121/ki.1008-3855.2010.20.017解放、政策引导得力,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被社会各界和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各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关注、更加重视。
近期,黑龙江、河南、河北、云南、宁夏、四川和重庆等许多地方都纷纷推出新政,以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民办高等教育将会进入齐头并进、相对均衡的发展期。
3.从市场无序竞争到相对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端于市场,因应市场而生。
不过市场机制也有“失灵”的时候,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益驱动影响,一些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规范和非理性的办学行为,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各种政府管制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行业自律的不断加强,今后一个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秩序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民办院校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将朝着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从总体资源短缺到局部地区资源过剩。
经过多年发展,受高校扩招政策中止和公办高校大规模建设“挤出效应”的双重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整体性教育资源短缺转变为区域性教育资源过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显著增加,同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民办高等院校之间的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现象必将愈演愈烈,一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或将会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力,出现运行困难,难以为继,发生重组转型或倒闭关停,被迫退出市场。
5.从注重外延扩张到重视内涵特色发展。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举办者都将规模扩张作为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多样化办学、大兵团招生、高负债经营和跨越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减少,以及同类高等教育服务替代品的增多,走外延式扩张道路的民办院校遭遇到发展瓶颈,面临着招生不足、设施闲置和债务危机等压力。
新的时期,民办高校存量调整和增量增长,都必须也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要更多地从注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高、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上来。
二、转型期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获得较快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问题和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
就民办高等学校内部而言,当前影响和制约其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六大方面:1.收入来源单一化。
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十分单一。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有关部门2002年所开展的一次总样本为1205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学杂费收入总和占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90.2%。
[3]而资料显示,1992-1993学年,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1.2%;社会捐赠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20-30%;提供对外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2%。
此外,科研项目经费收入也占有相当比重。
对非营利私立学校,美国政府的财政资助所占比重平均达到18.5%。
就国内情况而言,民办高校的生均运行经费也明显要低于公办高校(见表1),很难与公办高校展开平等竞争。
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2.专业定位趋同化。
受办学经费制约,以及出于经济收益考虑,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上投入明显偏低,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据了解,民办院校之间所开设的专业重复率偏高,其中相当多的专业为办学成本相对低廉和科技含量不高的文科及商贸管理类专业,不少专业市场需求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有的专业市场需求甚至已经萎缩退化;而对于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需要、社会紧缺、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理工科类注:民办高校生均运行经费的95%左右均来自于向学生收取的学费。
数据来源:上海建桥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2008.13表12006年部分省、市公办高校生与民办高校均运行经费比较单位:元专业,则由于办学成本高昂,少有学校设置,总量配置不足。
以上海地区的高职院校(以民办高职居多)为例,其普通金融类专业重复率为5.0,旅游贸易类专业重复率为8.0,综合通用类专业的重复率为9.2,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重复率更是高达16.1,大大超出了业界比较公认的3.5-4.0的适合区间。
[4]专业结构趋同,技术含量偏低,办学特色欠缺,既加剧了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招不到学生),也影响民办高校的深入持久发展(毕业生难以就业)。
3.师资队伍断层化。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学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二是大专院校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整个队伍结构呈现明显“中间小,两头大”的特征,中年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极其匮乏。
就连少而又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还不断被同类公办高校持续增长的物质待遇和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所吸引而陆续流失,这更加使得民办高校难以构建起合理的教师团队和学科人才梯队。
除教师总数不足(特别是应用型或“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外,教师结构也不合理,导致民办高校专业建设难度很大,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4.领导班子老龄化。
我国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尤其是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创办之初,其管理的主体力量基本上是来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其中不少学校本身就是由公办高校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领导、老专家创办的。
这样一些学校,其创办人往往也会是学校办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
由于属于民间投资,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好直接干预民办高校内部的人事安排,即学校在班子建设上并无太多外在约束;加上民办高校自身章程等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一种正常的人员更替机制,因此领导班子老化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校高管队伍已呈青黄不接的局面,学校也因而缺少应有的活力和后劲。
5.内部治理家族化。
笔者曾在拙著《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中总结了内部治理家族化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夫妻老婆店”式。
这种形式的民办高校以夫妻双方并肩创业、共同管理为基本特征,一般是其中一人为学校法定代表人,主管学校全局,另一人则掌控学校财务、采购、基建等关键业务。
二是“老爷父子兵”式。
即现有的学校(尤其是少量投入、滚动发展起来的学校)创办人,为不使学校控制权旁落,往往以培养自身接班人为目的,安插自己的子女进入学校关键领导岗位,分兵把守,掌控大局。
三是“同宗血缘式”。
这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其高层领导的亲属化范围更广,对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的渗透程度也更深。
6.运行机制公办化。
由于缺少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不少民办高校在逐渐引进公办高校人员参与学校运营与管理、借鉴公办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灵活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却不断丧失,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也因此而消退。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管理上,不同程度存在机构臃肿、职能不清、权限不明、程序不顺的现象,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在人事制度上,“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尚未形成,既存在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走不了人的问题,又存在任人唯亲以及事业、待遇留不住人的现象;三是在岗位设置上,既有一人多岗、精简高效的一面,同时也还存在人浮于事和部分人员偷懒、“搭便车”的现象;四是在资源配置上,一方面是教育资源极其短缺、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物力浪费、经费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五是在决策指挥上,既有政府管制较少、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的优势,同时又存在受自身习惯思维和经验主义束缚,不敢放手试验、大胆改革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