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战略思考

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战略思考

珠海经济特区发展战略思考珠海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一流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

今日的珠海正以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再度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一、改革开放二十年形成的基础和优势创建经济特区以来,珠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优势和潜力:(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协调蓬勃发展。

198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5%,由1980年的2.6亿元增加到33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由36.3:31.8:31.9调整为4.2:55.5:40.3;确立了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格局,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近60亿美元,与国际市场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交流网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达到12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

(二)形成了适宜居住和投资创业的优美生态环境。

珠海从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就一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1998年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工作生活配套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深受国内外投资者以及海外留学生青睐的生态环保城市。

这是21世纪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兴建了一批能承载大产业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

在16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建成珠海机场、京珠高速公路珠海段、九洲港、连接珠海--澳门的莲花大桥、横琴大桥、体育中心、珠海大桥、国际航空航展中心、国际赛车场等,珠海电厂一期工程已完工,珠海港高栏港区现已建成码头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7个。

这些基础设施为珠海拓展产业空间、承载大型工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实施经济产业功能区带动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国家先后在珠海设立了面积9.8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毗邻澳门的洪湾设立了面积3平方公里的保税区;广东省把与澳门一桥(莲花大桥)相连的面积67平方公里的横琴岛和毗邻的海港高栏港区、占地面积64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同时辟为广东省的重点开发区。

此外,在珠海万山群岛还设立广东首个海洋开发试验区。

这些经济功能区以其独特的产业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成为珠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五)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工业企业技术、设备普遍比较先进。

基础良好。

近年来,珠海的计算机软件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业及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势头喜人。

目前,全市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研究、销售及相关服务的企业有300多家,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约有l200人,较件产品产值达10亿多元: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60家,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5亿,连续几年产值名列广东省第三位。

与国家科技部在美丽的唐家湾畔创建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海岸”。

在这里的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南方软件园已经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9亿元、国内首家集教学、研发、展示为一体的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正在兴建,此外,还有一批由国内外著名公司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如清华科技园、北大方正参与的项目正在筹建之中,这一切为珠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夯实了基础。

(六)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运行机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珠海特别注重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鼓励和扶持生产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塑造了充满生机和话力的微观经济基础。

成功地进行了政府审批改革,审批项目由815项减至274项,减幅达66%。

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珠海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开放等,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珠海经济20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以工业化和外向型为主要内容的经挤起飞,为下世纪发展拓宽了空间,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经济特区更好发挥“窗口”、“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珠海特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推动、固定资产投入拉动以及外贸出口带动三大动力,面对入世及知识经济时代,今后的发展必须突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大新动力,使珠海的发展更加健康、高效。

——坚持科教立市战略,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建设以软件和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城市,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索质的轨道上来。

把握知识经济兴起的机遇和发展态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提高我市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持续供给能力。

走“教育先行,以教促科,科教立市”的发展道路,探索以大学园区(教育)、科技创新海岸(孵化器)和功能区(产业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三位一体”的科教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强对外竞争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实现外向带动,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契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经济全方位开放为主导,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体系为支撑,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实现开放方式、开放环境和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推进生产、资本和贸易的国际化,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有机结合,强化区域经济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合作,形成“北接珠三角,东联港澳台,外拓国际市场,内扩大西南市场”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实施“双港”兴市战略,构筑区域物流中心基础实施“双港”兴市战略,加快海港与航空港建设,是珠海市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2007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高栏深水大港是珠海的一大优势,按照“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的建设目标,加快高栏港区集装箱干线港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开发港口功能,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临港产业。

按照现代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抓住加入WTO和国际速递公司调整区域布局的机遇,以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为目标,开辟华南地区快捷、畅顺的对外运输新通道。

——实施产业功能区带动战略,实现经济使速增长实施产业功能区带动战略,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积区、万山海洋试验区、临港工业区、横琴经济开发区和大学园区“五区一园”的区位、政策、专业功能筹综合优势,发挥产业功能区的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形成引资、引智高地,成为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的产业连接点,辐射全市、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珠海经济快速增长。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塑造花园式海滨生态城市新形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加大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力度,着力塑造花园式滨海生态城市形象。

适时培育并更新城市的支柱产业群,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形成能耗低、材耗低、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体系,以保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洁净型的城市产业,扩大城市的绿色空间,精心养护城市的水体、山体,实现“绿色财富”与“金色财富”同步增长,使珠海经挤、社会、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保障健全、环境优美的基础上,形成“人口高素质、产品高增值、经济高增长、资源低消耗”的“三高一低”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有余的城市容量、有机的生态环境、有序的发展格局。

三、增创发展新动力实现特区经济全面“提速”珠海特区的发展不能重复别人的路,而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借鉴其它城市的成功经验,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新动力。

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持续创新为主线,把珠海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精品城市。

——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经济运行基础动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定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解决“小、低、散”的问题,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挤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集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从加强投资决策管理、财务管理、基础管理入手,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营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鼓励、扶持生产型科技民营经济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水产品、建材、机电产品、软件产品和医药产品等专业市场,建立科技风险市场体系。

大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上交易和服务市场,实现交易方式现代化。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把属于企业、市场、中介机构的权力和职能真正转移出去,促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微观控制型向宏观决策型转变,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强化对经挤社会发展的宏观调节和综合协调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重点是把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提高基金证缴率,确保基金安全增值。

推进就会保险管理服务杜会化,积极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采取多种措施开拓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形成基本社会保险、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协调,保险项目全、社会化程度高、管理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是探索非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化发展,选择非义务教育、社区医疗服务、职业化教育、供水、公汽、煤气、环保设施营运筹若干条件成熟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规划调控,通过予以适当补贴、改革收费制度等方式,使之成为能获得一定经营性收益的领域,促使社会事业运作模式由传统福利型向产业型和福利型相结合转变,探索利用全社会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第一动力遵照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发展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制、政策和环境,以引进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科技项目为核心,实现产业知识化、知识资本化、资本股权化,促进科技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型产业,把珠海建设成为在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

一是通过实现产业知识化,建立以“知识引产业”的科技资源引进新方式。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珠海大学园区”,办好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科研院所等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形成科技创新的“智能平台”,发挥其凝聚高科技项目的“磁场效应”。

二是实施知识资本化,形成发展高科技的人才积累机制。

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以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吸引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及海外留学人员,构筑发展高科技的“人才高地”。

三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海岸的“孵化器”和“放大器”作用,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