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2)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3)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4)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共同进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宋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恰当地引用诗文引语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的繁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人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本主义思想。
3)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优秀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
2、难点:诗与词的区别;诗词各流派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及回忆熟悉的唐诗宋词2、教师准备:①指导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③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二、导入新课师:我们班肯定有很多同学去过诗城广场,那么你们在诗城广场看到了些什么,除了很多人以外还有什么呢?有很多诗人和词人的塑像,还有很多这些诗人和词的诗词。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上的主题:唐诗宋词。
师:说到唐诗宋词大家已经学过很多,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在你们心目中唐诗宋词是怎么样的。
生:句子优美、抒发内心的感情、对国家的热爱。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唐诗宋词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魅力,用大家的激情,用你们优美的语言来吟诗诵词。
生:《鹅》、《春晓》、《静夜诗》。
师:下面我们两个小组来比赛,好,先这边的同学《草》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节选)另外一组《登鹳雀楼》王之涣,《春望》杜甫。
师:好了,其实唐诗宋词还有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诗宋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文学,说起唐诗宋词我们就要说到与之相关的诗人和词人,比如你们了解到的有哪些?生: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柳宗元、韩愈、李商隐、高适、王勃、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师:诗人和词人非常非常多,那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子的,用简单的语言。
生:李白的诗很豪迈飘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的诗很真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好了,大家都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来看下其实在唐宋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非常重要影响的有哪些诗人及词人呢?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和词人,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李白和杜甫的诗,他们的诗各自有什么特点。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的时候感受一下它的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特点:夸张、豪放,感情激荡,场面壮观。
师:所以我们把李白称为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浪漫主义。
师:我们把这种比较夸张,用了很多想象、气势非常激荡的创作风格,称为浪漫主义。
李白的诗比较夸张,所以我们赋予李白一个很好听的称呼为诗仙。
那么再来看一下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
生:教材107页小字。
师:与李白相比有什么特点呢?生:爱国情怀。
师:其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杜甫比较爱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说明杜甫比较爱国,还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呢?对,和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比较真实,所以诗称“诗史”人称“诗圣”,那他是属于哪一流派的诗人。
生:现实主义诗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居易的诗,白居易诗的风格与李白、杜甫相比比较接近哪一个?请大家一起朗诵《卖炭翁》白居易(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与杜甫比较接近,通俗易懂。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两位词人,一位是李清照,一位是苏轼。
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来朗诵一下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酸苦、不高兴、忧伤。
师:李清照是哪一个流派的词人,特点是什么?生:婉约派比较的细腻、含蓄、婉约师:而苏轼和李清照相比怎么样呢?生:豪放飘逸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豪放词的创始人)。
师:好,下面请这边的同学朗诵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辛弃疾的词,与苏轼李清照相比更接近哪一个。
(听名人朗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可以小声的跟着读。
师:辛弃疾的词更接近哪个人?生:苏轼豪放派。
师:刚才我们已经对诗人和词人作了一系列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对此进行归纳人名流派特点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诗仙)杜甫现实主义真实(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真实通俗易懂苏轼豪放派豪迈飘逸(苏辛)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婉约含蓄师:其实当时的诗词除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之外,还有一些流派,如边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田园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宋时候诗词流派相当多,每位诗人和词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两个活动,第一个就是:通过“吟诗诵词”、“走进诗人词人”,唐诗宋词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生:博大精深、陶冶人的情操,受到教育、很美、情感丰富。
师:很多都成为千古绝句,表明它的文学创作水平高超,大家吟都吟不完,(比如唐诗近5万首,宋词9万多首)说明唐诗宋词很多,诗人和词人也很多,我们还了解到不同的诗人和词人有不同的特点。
(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流派纷呈、艺术创作水平高超)师:这就是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教材上有请大家勾画下来。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屏幕上,既然我们从诗词中去感受了文学魅力,第二个活动:从诗词中感知历史。
那么究竟从诗词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多媒体上展示杜甫的诗)。
《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大家一起读读第一首,看你们能感受到唐朝的一种什么情况?(开元盛世,和平繁荣)那么另一首《春望》你能感受到唐朝的什么情况?(衰落,落破)我们真正的能感受到杜甫的诗是属于哪一流派的?(现实主义)师:所以我们把杜甫人称为诗圣,诗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主要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所以我们从诗中可不可以感知历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宋朝的词,(屏幕上显示)《示儿》诗人:陆游朝代:南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师: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情况?(动荡不安、分裂)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感知历史,那么诗词和历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诗词是对现实社会的写照)诗词是一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感知历史,这就是诗词的史学价值。
那么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反映,文学作品是不是就是历史呢?(不是,带有文学色彩,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了解了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这些都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魅力背后的一些东西,是什么赋予了它这么大的魅力即唐诗宋词为什么这么繁荣?师:大家想想现在这么多的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诗词是有什么人写的(诗人词人),那么就需要他们具备什么(能力,才华横溢,爱国情怀)对,当祖国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用诗词表达他们的悲哀,当祖国繁荣的时候,他们又会用诗词来歌颂祖国。
师:这是一方面,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诗词不是在唐代和宋代才有的,在以前的朝代也有,为什么以前的诗词没有这么多和繁荣呢?大家想想唐朝盛行的一种考试制度是什么?(P15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又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所以很多人为了考功名就去作诗。
师:另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想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基本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这就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师:为什么当时的流派这么多呢?比如唐朝,唐朝繁荣是一个特点,那另外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大家看下第一学习主题的标题是什么)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开放。
唐朝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加强与日本印度等国的联系,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这些有利于文人视野的扩大和诗歌内容的丰富。
师:总结:正是由于在这样开放和繁荣的时代,有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再加上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所以共同铸就了今天我们所讲的两座巍峨的丰碑:唐诗宋词。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是什么呢?(理解朗诵)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领略作者的风采,吟诵他们的千古绝唱,更应该做得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文化,让他们更加的璀璨。
比如,我们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书画展览,唱红歌读经典等等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收获了很多。
通过两个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这些唐诗宋词才有不可逾越的巅峰地位,而我们现在该做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下面我们将通过邓丽君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结束本节课。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