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学号080222姓名杨哲晗寄畅园地处江南风景名城无锡,又名秦园,始建于l506—1512年,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面积大约l公顷,位于惠山寺北侧,紧靠锡山与惠山,与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遥相呼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的历史悠久,原是北宋词人秦观迁锡后裔建于明代中期的山麓别墅。

园主秦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风谷行窝”。

园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秦金,号风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包含人名、地名两层意思;行窝指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还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

所谓“风谷行窝”,就是指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中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明万历年间,传至第三代园主时,又再造园景,并取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之意,题名“寄畅园”清初又聘请著名画家兼造园家对寄畅园重伤规划改造,一时名噪大江南北。

从1684年到1784年,康、乾二帝下江南,都多次到寄畅园游览。

现在大门西边院墙上立着两块石匾:右面的“山色溪光”为康熙手书,左面的“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为乾隆御笔,是当年秦园接驾的直接证据。

乾隆皇帝因为仰慕寄畅园的灵秀,还在北京万寿山东北麓仿建了“惠山园”,该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根据乾隆当年的诗意,改名“谐趣园”。

如今,经过数百年的陆续修建,寄畅园不仅具有了风景绚丽的园林特性、井然有序的传统格局,而且拥有了典雅浓郁的文化品位,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风格之大成的代表。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在到达开阔的水面前,又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

这种分割空间和景色的处理手法,造成了对比效果,使人感到园内的景色生动和多彩。

寄畅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空间布局特点鲜明,个性化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崇尚自然、妙造自然。

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的。

寄畅园之所以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要从人性的本原来寻找原因。

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奢望。

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也正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要求。

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寄畅园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

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

在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

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

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

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这是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园林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郭熙说过:“水,活物也。

”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造园过程中总是不会忘记设计水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整日呆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玻璃空间里,面对着现代科技产物,在思想上与精神上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因此,人们渴望亲近自然,亲近水,因为水能给人带来清新、舒畅的感受。

亲水区的设置与设计也是现在设计师在进行景观或环境设计时所普遍重视与运用的一种元素。

寄畅园的水的处理也很成功,锦汇漪(见图2)就是一个较好利用水环境的例子,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因为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锦汇漪水面南北纵深,池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了知鱼槛,二者把水面划分为两部分,若断若连。

池北又有七星桥连接陆地,似隔还通,层次丰富。

寄畅园的景色,也主要是围绕着锦汇漪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从池北的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人园中,空间层次丰富多姿,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楷模。

横跨锦汇漪的“七星桥”,不用江南水乡常见的拱桥,而是平桥,缩短了桥与水面的距离,表现出池水的溢漫丰盈。

七星桥后面的廊桥,又遮挡了锦汇漪尾水的去向,让人产生无穷的意境。

2.建筑与环境的巧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寄畅园就具有这种灵性,它的灵性是通过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合一的空灵绝配而造成的。

通常,山石、水体、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他们的组成与结合反映了园林的外观形象。

一般来说,建筑作为人工景观,其造型、色彩、体量都是非常考究的,尤其是园林建筑,因为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所以,首先必须根据园林规模、空间尺度来安排其体量、造型等。

风景绚美固然是园林建筑建设的重要标准,但还有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无论建筑多寡,都要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寄畅园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它将浓郁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在规模上、布局上还是规划经营上,都具有精美的气派。

同时,寄畅园围绕南北长、东西短的锦汇漪,布置北堂、东廊、南树、西山,曲折自由,而且使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意境也更加含蓄深远,从造园艺术上应该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

寄畅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较少,而是以山水为主。

下面,从园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秉礼堂人手分析其呈现出的意蕴。

寄畅园是无锡锡惠公园的“园中园”,而秉礼堂又被看做是寄畅园的“园中园”。

这种把园林的大空间分隔为若干小空间,在每一个小空间中作精心布置,造成主次分明又互相流通的手法,在古代造园中被经常采用,如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圆明园等,使得在有限的面积中求得了无限的美感。

秉礼堂这组庭园,面积不到一亩,却非常整洁精雅,庭院内的水池、石峰和花木显得生动活泼。

向着庭院的一排漏窗关起来使厅堂静缢安详,开开来鸟语花香。

室内布局秩序井然,室外别有洞天。

倚坐在窗边低头看池中的游鱼嬉戏、抬眼望盛开的花草争齐斗艳,那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更为巧妙的是山水相映、人在画中的那种意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都能够尽情领略到艺术的神韵。

秉礼堂对面有一排碑廊,碑刻很丰富,共有217方,统称《寄畅园法帖》。

法帖的原碑,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现在展示的是根据原碑拓片重刻的,从这些碑刻上,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寄畅园深远的历史与文化脉搏,可以聆听到寄畅园悠长的清音。

这些稀世珍宝是寄畅园景色的绝妙点缀,它使寄畅园于自然美中更增添了人文美、历史美与艺术美。

这排碑廊与整个庭院在一起孕育了寄畅园的品味与生命,体现了建筑与人文、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

如今,它已成为寄畅园中一道光彩夺目的人文风景线。

3.充满文人趣味。

优秀的园林像画也像诗,需要适时地停下来品尝一番,品尝那远古的神韵与历史的芳香。

在寄畅园,你可以邀上一壶茶,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品尝,这其中不乏诗情与画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经过了仔细推敲。

众所周知,江南私家园林的主人一般都是归隐的达官贵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对自然的美丽较为敏感,同时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他们常如吟诗作文般对待其园林创作,因地制宜地处理景物之间的关系。

郁盘、知鱼槛就是主人吟诗作对、下棋博弈的地方,他们不仅要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且要讲求环境的优美与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文人趣味的直接体现。

吟诗做画、诗词歌赋,都需要在空间设计的布局中进行考虑与安排。

陈从周教授就曾精辟地论断:研究中国园林,首先应从中国诗文人手。

寄畅园的设计里文人趣味是比较浓厚的,其字画陈设,包括匾额、楹联、挂屏、字画、刻石等装饰构成要素和家具、陈设等,都可谓集自然美、工艺美、书法美和文学美于一身,集中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雅文化的艺术特征。

寄畅园中轩窗边、几案上、墙壁上,放置的都是古雅之“韵物”,诸如古书画、古瓶、雅石等,或罗列布置在室内博古架上,或陈列在厅堂、镌刻在墙壁上,既可随时得以摩玩舒卷,也能营造出优雅的艺术氛围。

4.意境深远。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

寄畅园的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

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例如,穿过含贞斋,来到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从而造成“虚中见实”之效。

而且。

还有些地方处理为开门于不通之处,映于竹石,有“实中见虚”之意。

“形神兼备”也是寄畅园造园的宗旨,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模拟或翻版,而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它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标准。

寄畅园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同时也包含了与天地亲和的理想美、与环境互动的生活美以及与情感共鸣的融合美。

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而且促进了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与映衬。

寄畅园中漏窗的运用也是比较成功的,漏窗在园林中的功能是漏光、透气、聚景。

漏的是阳光、月光、灯光,诡谲变幻,晨昏不一,昼夜分明,四时异调,那普照大地、四处弥漫的光线,经由漏窗进入庭园,就成了人为之光、艺术之光。

漏窗“聚景”,人们可以通过遮挡物的透空之处,隐隐约约地看见探窗的红杏、临风的红枫;可以嗅到桂花的浓烈、香樟的幽香;可以闻听知了的呜叫、黄莺的啼声。

漏窗使景致相互渗透,使不同的景区气息交流,浑然一体。

窗框中映出佳景,成为天然图画,这也正是寄畅园在空间布局上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具体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