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而相互连通,则形成海蚀拱桥。如海蚀洞洞顶崩塌,则可形 成与海蚀崖上部沟通的海蚀窗。
海蚀窗
台湾石门洞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蚀柱,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使拱桥顶
板崩塌,其外侧形成脱离海岸的海蚀柱。海蚀
柱下部继续受蚀,则形成海蚀蘑菇。
澳洲十二门徒景区
海 蚀 柱 ( 石 帆 )
海蚀蘑菇、海蚀平台
堡岛
天津七里海
堡岛
天津七里海湿地
第四部分 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1.
珊瑚礁海岸
它是以石珊瑚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海岸。 珊瑚最宜生长在水温18—30℃、盐度27—40‰的海水 中。水温超过35℃会使大多数珊瑚死亡,而盐度太低也 不利于珊瑚的生长。珊瑚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光照度,因 而大多生活在水深不足45m处。珊瑚一般在较硬的基底
台湾清水断层海岸
台湾东海岸的宜兰
岬湾海岸
澳洲
第二部分 海岸带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蚀造成的海蚀产物、 河流沉积物、海生生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 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便形成海滨沉积 物。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小,海滨沉积
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量作用下的沉积特征。由于风暴期高能的持续时间短促,
沉积物未经长期簸选,故后滨沉积物的分选较差。
广西北海银滩
沙岸,三亚
日本
● 前滨
前滨位于潮间带,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其滩面平坦,向海 倾斜。
前滨带常发育滩脊(滨岸堤、沿岸沙坝),它是与岸线平行
的沙岗,高度不大,向陆一侧坡度稍陡多列滩脊,贝壳供应丰富的海滩可形成贝壳沙堤。 前滨带滩脊物质较粗,平均粒径向海变细。沉积物分选好,
堡岛一般都出现在岸外水下岸坡,坡度平缓,有丰富
沉积物补给的中等到低的潮差(小于4m)地区。潮差不同,
堡岛体系的地貌模式也不同:在潮差小于2m的弱潮岸线地
区,堡岛既长又直、潮汐通道数少、涨潮三角洲较大、退
潮三角洲较小,甚至缺失。潮差2—4m的中潮岸线地区,
堡岛短、潮汐通道数多,涨潮三角洲规模中等,有时缺乏,
1. 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海积地貌
泥沙的横向运动是指泥沙垂直于海岸线的运动。当暴风
浪作用时,沉积物可以在海滩外缘形成一条条垄岗状堤, 称为滨岸堤或沿岸堤。它可以是沙质或砾质物质,也可以 是贝壳堤。 水下堤(水下沙坝)是另一类海积地貌。它是由于水
动力减弱沙质物质在水下堆积而成。水下堤不断增高,露
出水面,即成离岸坝(岸外沙坝)。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 常常形成泻湖。
上生长发育好,由软泥组成的底质不利于它的生长。


常见的有岸礁、堡礁、环礁等。
●岸礁:发育在近岸浅水带,并以礁坪的形式沿岸分布,
也称裙礁、边缘礁。
岸礁按沉积特征和地貌形态自海向陆大致可分为瞧前、礁缘、 礁坪,滨岸与岸堤等几个单元。
滨岸 岸堤
礁前
礁缘
礁坪
平均高潮面 平均低潮面
潮上带 潮间带
低潮面
海蚀穴
海蚀崖是向海呈陡斜 或垂直的陡壁。
原始海岸斜坡上,在海 大连 面附近,直接受到海浪冲击, 在这里形成凹刻的海蚀穴。 海蚀穴不断扩大,致使其上
青岛
的岩石发生坠落,形成海蚀
崖。



秦皇岛
天涯海角—海南岛
北 海



巴厘岛 情人崖
塞班岛 自杀崖
澳洲
海蚀平台是向海微倾斜的平坦台地,它随着海蚀崖的后退 而变宽。
而退潮三角洲发育较好且规模大,冲越扇不发育,堡后和
大陆海岸潮滩发育。
澳洲
沙岛-泻湖海岸
沙岛(三亚)
堡岛的成因观点:
① 堡岛是由水下沙坝向上堆积发育而成; ② 主要是沿岸流作用先形成沙嘴,沙嘴平行于海岸向前 伸展,而后被潮汐通道切隔分成几段而形成堡岛;
③ 堡岛原先是大陆海滩沙脊,因海面上升或陆地区域性


结构疏松的岩石,岸坡斜缓,海蚀崖不发育,岸外有碎
如果软硬岩石相间,则易形成海蚀洞(穴)或港湾。
屑物堆积。
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构造线延伸方向影响海岸形态。 • 纵向海岸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大致一致,受构造控制,
岸线多平直,少港湾和半岛。如断层海岸。
• 横向海岸与构造线近于垂直,如果岩性软硬相间,频
繁交替,岸线则曲折,多岬角、港湾。
由于构造和岩性差异,在海蚀平台上可出现浪蚀沟、洼地
等,还可覆盖一些沙、砾石。
广西北海涠州岛
澳洲
台湾
台湾
广西北海涠州岛
广西北海涠州岛
海蚀(穴)洞是海崖坡脚处由波浪侵蚀形成的
凹槽,宽度大于深度的叫海蚀穴,深度大于宽度
的称海蚀洞。
西沙
澳洲
桃花岛
山东
海蚀拱桥:突出的海岬两岸如发育相向的海蚀洞被蚀穿
堡岛海岸体系由堡岛链、泻湖(或河口港湾)、潮汐通道
与潮汐三角洲等三个单元组成。
冲越扇 潮滩 沼泽
沙丘 海滩
泻湖
堡岛海岸体系

堡岛
是平行于海岸、与岸线之间有泻湖相隔的
狭长沙岛。 堡岛向海一侧坡度较陡、岸线较直,向泻湖一侧坡度较 缓,特大高潮和风暴浪越过堡岛时在此堆积冲越扇。冲越 扇沉积物是构成堡岛沙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堡岛沙表层经 风吹扬,在堡岛顶部可形成沙丘,在堡岛向泻湖一侧形成 风沙坪。
海岸线是海水面与陆地的交线,由于潮汐作 用海岸线随海面波动而变动。海岸带包括海岸线 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一般,海岸带由海到 陆可分为滨外、临滨(近滨)、前滨、后滨四个
部分。
滨外,水下岸坡下部,水深较大,相当于波基面以下的浅
海部分; 临滨(近滨),水下岸坡上部,水深较浅,相当于潮下带; 前滨,受潮位影响,相当于潮间带; 后滨,高潮面之上的陆上沿岸地带,相当于潮上带。
下沉使其与大陆分离,同时海滩沙脊随海面上升而增高形成 堡岛,其内侧成为泻湖。 第三种观点是解释多数堡岛形成的合适机制,但大型堡岛 链很可能具有综合性成因。

泻湖
以堡岛为屏障与大海隔开, 常有一个或
数个潮汐通道与外海相同。潮流携带的物质在通道口上下
堆积潮汐三角洲——涨潮三角洲和退潮三角洲。特大高潮 位时,海水溢过堡岛在其外侧堆积冲越扇。泻湖内侧河流 入口常堆积小三角洲。泻湖既接受波、潮、流带来的近岸 海底物质,又有河流携带的入湖物质,一般沉积速率比广 海陆架为高。
沿岸堤
沿岸堤与海岸沙丘
韩国釜山
夏威夷檀香山
巴 西 里 约 热 内 卢
水下沙坝
离岸坝
拦湾坝与泻湖
拦湾坝与泻湖
湾口坝、湾内坝与泻湖
湾口坝、湾内坝与泻湖
沙嘴与拦湾坝
2. 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海积地貌
港湾处形成的沙滩
岬角波能辐聚导致侵蚀,海湾波能辐散引起堆积
泥沙流搬运
海湾波浪的折射
由于长期堆积,泻湖逐渐淤浅,直至湖盆全部充填。泻
湖沉积通常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富含有机质,在细粒泥质
沉积物中可夹有沙质层,这主要是强烈的风暴潮带进泻湖
的。各个泻湖的含盐度差异很大,一般为半咸水,生物属 种少,但个数可以很多,繁殖生物的泥滩受到生物强烈的 扰动。
堡岛与泻湖
泻湖
堡 岛 与 泻 湖
堡岛
对海岸泥沙冲淤和海岸线变动有影响。
海平面的变动也直接影响到海岸线的进退和海岸的沉
积与海岸地貌的演变发育。 海平面升高,海岸线向陆迁移;反之,则向海迁移。 这就会改变海岸地貌的形态。 海平面的变动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如冰期、间冰期) 影响。另外,全球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造成大洋 容积变化,也可使海平面发生变动。局部地区的地壳运 动也可引起地区性的海平面变动。
第一部分 侵蚀海岸与海蚀地貌
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叫侵蚀海岸。由于海岸大
多是基岩出露,因此也叫基岩海岸。
海蚀地貌由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冲击、岩石碎块的磨
蚀及海水的溶蚀等)形成。
基岩海岸
海蚀地貌主要有: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洞)、 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蚀地貌
海岸带 海蚀崖 海蚀平台 高潮面 水下岸坡
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 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 海蚀崖
侵蚀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加深,成为海蚀洞 海岬两侧海蚀洞连通,形 成海蚀拱桥 进一步侵蚀,拱桥顶部崩 塌,形成海蚀柱
海蚀地貌形成和发展模式
海蚀地貌
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
岩性影响波浪对海岸的侵蚀速度和由此产生的碎屑物质
的多寡。
• • 坚硬而少裂隙的岩石不易侵蚀,多形成突出岬角,海蚀 强度中等的岩石,海蚀崖和海蚀平台都较发育,而且在 平台不发育。 平台外和岸边有碎屑物堆积。
波浪折射
塞班-情人岛
凹形海岸形成的沙质堆积
凸形海岸形成的沙质堆积(沙嘴)
凸形海岸形成的沙质堆积(沙嘴)
陆 连 岛 (沙嘴)
陆 连 岛 (沙嘴)
陆 连 岛
韩国
沙 嘴
沙嘴,佛罗里达
第三部分 堆积海岸和海岸堆积地貌
堆积海岸是在沉积物供给量大于被移运量的情况下形 成和发展的。沉积物可来源于入海河流携带物质、海崖 被蚀物质等。 海滩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粒径,大到巨大的砾石,小到 极细的淤泥。
砾质海滩
砾岸,崂山
砾石海滩
2. 沙质海滩:典型者可分为海岸沙丘带、后
滨、前滨和临滨几个单元。
海 岸 带
海 滩
后滨
海岸沙丘带 高潮面 低潮 面
水下岸坡
前滨
临滨
沙质海滩剖面示意图

海岸沙丘
当海滩有充足的沙供应时,在向岸盛行风的作用下, 在后滨以上地带可堆积成海岸沙丘。如海滩周围有小山 丘陵,则沙还可顺坡向上堆积。 海岸沙丘沙主要是海滩沙被风改造的产物,它与海滩
根据沉积物组成,可把海滩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 滩、淤泥质海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