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
(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探究2】——考点二:拉丁美洲气候
学生活动:
(1)讨论分析拉丁美洲的气温、降水特点及成因。
(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
(2)标出拉丁美洲的气候类型。
拉丁美洲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以湿热为主的气候。
延伸思考:
(1)试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四方面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的原因。
(2)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为什么形成了荒漠?
3、河流
观看《亚马孙河》介绍视频,思考问题。
【探究3】——考点三:拉丁美洲的河流学
生思考:亚马孙河为何成为河流之王?
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视频介绍和所学知识讨论解答,注意引导
学生水文、水系特征的答题思路。
延伸思考:这样的水文条件航运价值如何?
4、资源
阅读材料:
19 世纪末,玻利维亚和邻国智利、秘鲁都对南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荒漠宣称拥有主权,阿塔卡马荒漠没有水源和公路,也没有固定的居民点,却盛产鸟粪和硝石,前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是当时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汇来源,而后者则是欧美兵
工厂用来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1877 年5 月,一场暴风雨袭ft了玻利维亚控制下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
为了恢复灾后经济,玻利维亚地方当局决定增加税收,然而该城市的主要财富却是由智利与英国合资的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和铁路公司控制,因此该决议遭到智利的抗议。
1879 年2 月初,玻利维亚总统达萨强行没收了相关硝石企业的财产,于是在英国的唆使下,智利准备诉诸战争解决问题,并想趁机占领整个阿塔卡马地区。
智利遂于1879 年 4 月正式向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宣战。
这次战争被外界称为“南美太平洋战争”,又由于战争起因来自
三国对鸟粪和硝石资源的争夺,因此也被称为“鸟粪战争”或“硝石战争”。
学生思考:
(1)“鸟粪战争”争夺的是什么?
(2)阿塔卡玛沙漠鸟粪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阿塔卡马沙漠鸟类照片以及当地工人采挖鸟粪的照片,加
深学生的印象。
【探究4】——考点四:拉丁美洲的资源
2015 级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阿塔卡马沙漠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地区,位于智利北部地区,是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1879—1883 年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在阿塔卡马沙漠爆发了鸟粪战争。
思考:阿塔卡玛沙漠鸟粪资源丰富的原因?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顾解答考试中的典型错题,温故而知新。
教师补充拉丁美洲的其他资源类型:森林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草场资源、海洋渔业资源、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硝石:智利;石油:墨西哥、委内瑞拉;铁矿:巴西;墨西哥:白银;智利和秘鲁:铜。
纬度位置
位置
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河流
水文特征
(五)梳理总结——区域地理分析法则
六、板书设计
特征
成因
气候
分布
海陆位置
水系特征
资源
七、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教学指导手册。
八、教学反思
本次考核科的教学设计内容较好,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学生爬黑板的环节中,选择的学生回答出现了遗忘和错误,因此补充和订正占用了一部分时间,导致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后半部分的探究没有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好的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问题时间,针对学困生,及时作出引导,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