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一.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除渗碳、渗氮外,渗金属主要有渗Al、Cr、V、Si、B、S等金属和非金属。

下面简单介绍。

1.渗铬适用于各种钢制件的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能力。

渗后硬度:低碳钢为200~250HV;高碳钢为1250~1300HV。

渗层深度:一般为0.10~0.30mm。

渗层金相组织:低碳钢50%左右铬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体;高碳钢由铬的碳化物(Cr7C3)、(CrFe)7C3组成。

渗铬方法:固、液、气体渗,还有真空渗等。

固体法:将以下配方研成粒度小于50目(约0.297mm)粉末,然后装箱进行。

配方1:50%~55%铬铁粉末+40~50%氧化铝+2~3%氯化铵。

配方2:60%~65%铬铁粉末+30~35%耐火土+3~4%氯化铵。

装炉温度为800~850℃,保温1~1.5h后升温到1000~1050℃.。

保温12~15h(视层深要求而定)。

然后随炉冷却600~700℃出炉空冷即可。

液体法:采用70%氯化钡+30%氯化钠为基盐。

将金属铬或铬铁粉末经盐酸处理后放入基盐中,加热到1000~1050℃保温1.0~1.5h即开始渗,同时应不间断地用惰性气体或还原气体保盐浴表面不被氧化。

气体法:利用干净铬块+氯化铵+氢气,在950~1100℃通入氯化铜蒸汽进行。

渗铬后的处理:在一定载荷下工作并要求一定的强度的零件,渗铬后正火处理可细化晶粒,提高基体强度和韧性,淬火和回火处理可根据需要调整基体的性能。

2、渗B渗硼是指将工件放在一定比例的含硼介质中加热。

适用范围:提高各种钢、铸铁和粉末冶金等材料制作的工件耐磨性。

渗后硬度:900~1200H V0.1以上。

金相组织:为致密的单相Fe2B。

渗层深度:一般为40~100um渗B方法:固体、液体、气体和膏剂渗。

固渗法:目前市场上有商品固体渗B剂可供应,并附有详细使用说明。

也可按下面配方:5%KBF4+0.5~0.3%(NH2)CS(硫脲)+20~30%木炭+62~84BFe(硼的质量分数不小于20%,铝和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不大于3.5%~4.0%)。

固渗温度和时间,根据渗B层深度确定。

盐浴渗B应用较为广泛:配方:90~70%Na2B4O7+10~30%SiC或者5%B4C+15%NaBF+80%NaCL等。

使用温度为920~950℃,常用钢盐浴渗硼深度与温度及时间的关系见下表。

膏剂渗硼:即将渗硼膏剂涂敷于工件表面需渗硼的部位,干燥后放入盛有惰性填料的箱内,进行加热渗硼。

可采用下列配方:50%B4C+35%CaF+15%Na2SiF6。

在920~940℃,保温4h后出炉。

膏剂涂层厚度应为13mm左右,在120~150℃烘干。

惰性填料以在高温条件下无氧化脱碳为宜,如新铸铁屑、石英粉+炭粉等均可。

几种钢膏剂渗硼温度、时间与层深及硬度的关系如下表渗硼后根据心部硬度要求,直接淬火或缓冷均可。

渗硼在热锻模上的应用,见下表渗硼与未渗硼滚压模的寿命比较见下表3、渗V渗钒是将工件放在产生钒原子的介质中,经一定温度加热和保温,将V 渗入其表面的热处理工艺。

使用范围:提高各种钢制作的工件的耐磨性和耐蚀性(耐酸、盐腐蚀)。

渗后组织:表面组织为钒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体,中高碳钢为碳化钒或碳化钒与铁素体的混合物。

渗后硬度:中高碳钢渗V 后,硬度不低于2000HV 。

渗V 方法:目前有盐浴法、粉末法和气体法等。

其中盐浴法处理温度较低,使用较为广泛。

盐浴法:所用成分是在熔融的硼砂浴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0%Na 2B 4O 7及20%钒铁(钒的质量分数在43%以上)的混合物[粒度为100-150目(约为0.097-0.150mm )],其加入量以盐浴呈碱性(PH 值为9)为准。

使用温度为930-970℃。

钢件渗V 后,表面由白亮层和过渡区组成。

几种钢930-970℃渗V 后的硬度和白亮层厚度见下表:为了使心部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渗V后应空冷正火细化晶粒,然后按正常的强度进行淬火和回火。

但高合金钢(如淬火温度在970℃以上的Cr12MoV和W18Cr4V等)可以渗钒后,继续升温到其正常淬火温度进行保温及冷却,然后回火。

粉末法:可以采用的渗剂成分(质量分数)为:60%钒铁+37%高岭土+3%的氯化铵。

装箱方法与固体渗碳相同。

渗钒温度为1000~1100℃。

低碳钢渗V后,表层为钒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体,中高碳钢渗V后,表面层为碳化钒或碳化钒与铁素体的混合物。

气体渗V:通常使用氯化钒及氢气作介质,在专用炉中于1000~1100℃的温度下渗V。

二、多元共渗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多元共渗除碳氮共渗外,还有氮氧、氮硫、铬铝、硫碳氮、铝铬硅等共渗。

下面简单介绍分别以铬为基、以硼为基的多元共渗及应用;固体和盐浴覆层工艺及其应用。

1、以铬为基的多元共渗及应用铬、铝、硅等是冶炼特殊性能(耐磨、耐蚀和抗高温氧化等)钢和铸铁时,不可缺的重要合金元素。

如果工件的基体对性能没有特殊要求时,则可以在普通钢制作的工件表面,通过化学热处理方法增加这些元素,使其表面具有所要求的特殊性能。

如此,在满足工件表面特殊性能要求的同时,又可节约昂贵的特殊钢。

1-1铬铝共渗铬铝共渗是通过渗入Cr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耐蚀性能;渗入Al提高抗高温氧化能力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铬铝共渗方式:可以先渗铬后渗铝,或先渗铝后渗铬,或两者同时共渗。

铬铝共渗方法:固体粉末法、气体法和盐浴法等。

常用的是固体粉末法,共渗剂成分及热处理工艺见下表:铬铝共渗的抗氧化能力比单一渗铬或铝更好,主要取决于渗层中的铬与铝的比例。

实践表明,渗入量以Cr:Al=5:1(质量比)的比例最佳。

共渗层的脆性比单独渗Al 的少,950℃以下的耐热疲劳性能比渗Al的更好。

其力学性能比单独渗Cr好。

1-2 铬硅共渗铬硅共渗是利用渗铬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耐蚀性、渗硅是提高工件对酸类、海水等的耐蚀性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铬硅共渗可以先渗Cr后渗硅,或者铬和硅同时渗入。

实例1,先渗铬后渗硅的固体复合渗工艺。

先在成分(质量分数)为50%铬+38%三氧化二铝+2%氧化铵的渗剂中,进行1000℃加热保持4h的渗铬;然后再在通有氯气的硅粉中,进行900℃加热保持2h渗硅。

实例2,铬和硅同时渗的固体共渗工艺。

在成分(质量分数)为49%~55%铬+42%三氧化二铝+1%~7%硅+2%氯化铵的渗剂中,于900℃~1000℃加热保持10h。

适用于工业纯铁。

1-3铝硅共渗炼制高温合金、耐热钢和耐热铸铁时,铝和硅经常是铬和镍的代用元素,使其具有抗氧化能力。

在普通钢鉄材料上进行铝硅共渗,可达到上述目的。

实例:20钢镀锌板的铝硅共渗采用膏剂共渗法。

渗剂配方成分(质量分数):60%~70%铝铁+28%~38%硅+1%~2%氯化铵。

操作过程如下:①清除工件表面油污和杂物。

②将渗剂和粘结剂混合均匀,调成悬浮液状;③将渗剂刷涂于工件表面,厚度约3mm;④在150℃的温度下烘干3~10min;⑤工件表面包裹4mm厚度的耐火泥进行密封;⑥在150℃预热10~15min(如果表面有裂纹,再重新封补)。

共渗处理工艺:在电阻炉中,950℃加热保持2h。

然后,清除表面耐火泥,重新加热至1050℃,保持1h后于水中淬火冷却。

处理结果:渗层深度为115um,清理后表面呈光滑的银灰色。

1-4铬铝硅共渗对镍基合金和钴基合金制作的汽轮机零件,进行铬铝硅共渗可以提高其抗高温腐蚀和抗高温氧化的综合性能。

1-4-1高温铬铝硅共渗高温铬铝硅共渗采用粉末装箱进行。

渗剂配方(质量分数):15%铬[粒度为250目(约为0.057mm)]+5%铝[粒度为200目(约为0.074mm)]+79.4%碳化硅[粒度为240目(约为0.059)]+0.4%溴化铵及0.2%三氧化二铝[粒度为100目(约为0.15mm)]。

操作过程如下:①按上述配方将渗剂混合均匀后装箱;②共渗工艺:在箱式炉中,于850℃加热透烧后,炉温升至1090℃保持7h,然后冷至95℃取出工件。

③对冷却后的工件进行清刷,并用氢氧化铵液清洗。

处理结果:钴基合金共渗深度为25~75um;镍基合金共渗后深度为50~100um;铁基合金共渗层深25~250um1-4-2中温铬铝硅共渗中温铬铝硅共渗也要用粉末装箱法进行,对渗剂技术要求如下:①铝粉纯度为99.9%(质量分数),细度为0.09mm;②三氧化二铝粉纯度为99%(质量分数);③耐火粘土中含有不低于60%(质量分数)的二氧化硅;④氯化铵和氯化钠均为化学纯试剂。

渗剂配方(质量分数)如下:37%Al2O3+20%Al+32%Cr2O3+8%SiO2+2%NH4CL+1%NaF。

共渗剂在混合罐内混合好后静置10min即可装箱。

箱分双层,内箱装工件,外箱与内箱之间放渗剂。

工件放在料架上,不得面与面相互接触。

共渗剂装箱时,一层(5mm)渗剂再放一层钢纤维,逐层直至箱顶部,最后再放一层渗剂。

共渗工艺及操作过程:共渗箱在80~100℃的电阻炉中烘干2h后,将炉温升至750℃并保持1h,再升温至850℃并保持2h后出炉。

待共渗箱冷却至200℃以下拆箱。

1-5铬钒共渗铬钒共渗,旨在使工件获得比单一渗铬或钒更优良的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和抗热疲劳能力。

生产实践中的铬钒共渗,经常采用盐浴共渗法。

盐浴铬钒共渗的渗剂成分和工艺见下表:2.以硼为基的多元共渗及其应用2-1硼氮共渗硼氮共渗的目的,是为了比单一渗硼进一步提高耐磨性、耐蚀性和热硬性等。

采用成分(质量分数)为5%B4C+5%KBF4+1%活性炭+0.5%NH4CL+5%(NH2)2CO,余量为SiC的固体硼氮共渗剂。

操作过程:将工件清洗干净,烘干后装入共渗箱内。

将工件加热到580~600℃保持2~3h预热的,升温到560~910℃,保持4~10h,然后随炉冷却到400℃左右出炉空冷,在室温开箱。

通常需要重新加热淬火,以满足工件心部的使用性能要求和避免使用时极薄的共渗层被压裂。

实例: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模具装入共渗箱内,经580℃预热3h后,升温到900℃并保持8h。

处理结果:表面显微硬度为1553~1980HV0.2;共渗层深度为0.05~0.08mm;最外层组织为FeB+Fe2B,次层为Fe2B+ɑ-Fe,第三层为Fe2B+ɑ-Fe+r-Fe 2-2硼铝共渗比单一渗硼进一步提高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

在生产中,常采用固体粉末装箱共渗法和膏剂共渗法。

①固体粉末法,其渗剂成分(质量分数)为:21%B4C+4%Na2B4O7+72%FeAl+3%NH4CL或49%Al2O3+29.4%B2O3+19.6%Al+2%Na2F。

处理工艺和操作:将渗剂和工件装在共渗箱内(工件摆放和渗剂添充与固体渗碳相同),用水玻璃调制耐火泥密封箱口。

根据所处理的钢种和心部要求的性能,选择共渗温度,一般为800~1050℃;根据所要求的深度,保持4~6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