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有色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第四章 有色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第四章有色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一、概述热处理是有色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分类:轻有色、重有色、稀有色、贵金属作用:改善工艺性能,保证后续工序顺利进行;提高使用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

类型:退火、淬火、时效、形变热处理退火: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缓慢速度冷却。

有色中的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均匀化退火二、均匀化退火对象:铸锭、铸件—→浇铸冷速大,造成成分偏析以及内应力目的:提高铸件的性能,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与组织,消除偏析枝晶,改善性能。

非平衡铸态组织特征:晶内偏析or枝晶偏析;伪共晶or离异共晶;非平衡第二相;最大固溶度偏移。

非平衡组织对性能的影响:枝晶偏析&非平衡脆性相—→塑性↓;晶内偏析、浓度差微电池—→耐腐蚀性↓;粗大的枝晶和严重的偏析—→各向异性&晶间断裂倾向↑;非平衡针状组织—→性能不稳定。

固相线以下100~200℃长时间保温—→也称为扩散退火组织变化:获得均匀的单相、晶粒长大、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第二相聚集与球化性能变化:塑性↑、改善冷变形的工艺性能、耐蚀性↑、尺寸形状稳定、消除残余应力缺点:加热温度高,时间长,耗时耗能;高温长时间出现变形、氧化以及吸气缺陷;产品强度下降。

制定均匀化推过规程的原则:(1)加热温度:温度越高,原子扩散越快,均匀化过程越快,但不宜过高,易发生过烧。

一般为0.90~0.95T m①高温均匀化退火:在非平衡相线温度以上但在平衡固相线温度以下进行均匀化退火。

适用:大截面工件or铝合金②分级加热均匀化退火:现在低于非平衡固相线温度加热,待非平衡相部分溶解及固溶体内成分不均匀部分降低,从而非平衡固相线温度升高后,再加热至更高温度保温,在此温度下完成均匀化退火过程。

目的:均匀化更迅速、更彻底,且避免过烧适用:镁合金(2)保温时间:包括非平衡相溶解及消除晶内偏析所需的时间取决于退火温度:T↑,D↑,时间↓;铸锭原始组织特征:合金化程度、第二相分散度、尺寸铸锭的致密程度(3)加热速度与冷却速度原则:铸锭不产生裂纹和大的变形,不能过快or过慢主要采用均匀化退火的合金:Al合金、Mg合金、Cu合金中的锡磷青铜、白铜三、基于回复与再结晶过程的退火适用条件:冷变形组织1.冷变形金属金属的塑型加工:锻造、轧制、挤压、拉拔、冲压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显微组织的变化:原来等轴状晶粒逐渐沿变形方向伸长,位错密度↑,晶粒取向择优分布;(2)性能的变化:加工硬化,强度↑,塑性↓,电阻率↑,腐蚀↑。

2.冷变形金属在退火过程变化——回复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退火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

回复、再结晶过程中性能具体变化:(1)强度&硬度:回复变化小,再结晶变化大;(2)电阻率:回复已有大的转变;(3)内应力:回复消除大部分,再结晶全部消除;(4)亚晶粒尺寸:回复变化小;(5)密度:再结晶剧烈变化;(6)储存能变化:再结晶释放最多。

回复、再结晶过程中组织变化过程:多边化形成亚晶—→亚晶粗化—→均匀化长大性能组织变化原因:机械能—→10%释放+90%形变储能—→90%空位位错+10%变形不均匀回复再结晶的驱动力:形变储能回复:冷变形金属退火时发生组织性能变化的早期阶段。

本质是点位错的运动。

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电阻率↓↓(对点缺陷敏感),硬度强度下降不多,塑性变化不大,有回复退火硬化效应,弹性极限↑。

(回复退火硬化效应:低温回复退火温度下,硬度强度等,特别是屈服极限和弹性极限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低温回复:点缺陷的迁移;中温回复:位错运动与重新分布;高温回复:位错滑移与攀移和重新组合。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无畸变的新等轴晶粒,而性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之前状态的过程。

(组织变化,非相变)形成无应变的等轴晶组织,但晶粒晶格类型不变,位错密度↓↓,强度硬度↓↓,塑性↑。

加工硬化消失,残余应力全部消除,耐蚀性↑,密度↑。

再结晶温度:因为晶核形成长大需要原子扩散,所以需要在一个温度之上发生。

再结晶温度(T R):大变形量的冷塑性变形的金属,经一小时加热后能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T R=0.35~0.40T m(K)常见金属熔点(℃):Mg,650;Al,660;Cu,1083;Fe,1538。

再结晶温度影响因素:(1)变形程度:变形程度↑,T R↓,但当变形增大到一定后,T R趋于定值;(2)熔点:T m↑,T R↑;(3)原始晶粒尺寸:尺寸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变形储能越高,T R↓;(4)第二相粒子:复杂;(5)杂质和合金元素:阻碍再结晶,T R↑;(6)加热速度与保温时间:v↑or t↑,T R↓。

再结晶后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1)加热温度:T↑,d↑;↓,d↓;(2)原始晶粒:d初(3)变形度:临界变形度(εc):对应于再结晶后得到极粗大晶粒的变形程度。

晶粒超过……:随变形量↑,经理变形更加强烈和均匀,再结晶核心越来越多,再结晶后d↓;(4)杂质和合金:阻碍晶界迁移,有利细化;(5)保温时间:t↑,d↑。

3.有色合金的去应力退火定义:把合金加热到一个较低温度(<T R),保持一段时间,缓慢冷却,也称为低温退火。

目的:消除应力,减少变形,稳定尺寸,保持材料强度与塑性较好的结合。

残余应力分类:①按作用部位分:第一类残余应力/宏观…:整个工件;第二类/微观…:晶粒尺寸;第三类/点阵畸变:101~2纳米②按产生来源分:变形应力、热应力、相变应力残余应力的作用:可加强or减弱工作应力的作用—→压应力提高寿命。

退火消除残余应力的机制:当应力超过屈服极限时,通过塑性变形使应力减小or消除(胡克定律&温度升高);当应力小于屈服强度极限时,通过蠕变松弛应力。

4.有色合金的回复退火和再结晶退火定义: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后,使变形晶粒转变为无应变的新等轴晶粒的热处理工艺。

分类: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织构退火为缩短保温时间,可是当提高100~200℃。

四、基于多形型转变的退火基于固溶度变化的退火:脱溶、多相化退火重结晶退火:消除织构五、淬火/固溶处理与时效1.固溶处理定义: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第二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随之迅速冷却到室温,以获得溶质原子在基体相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与钢的淬火的本质区别:①加热时第二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而钢淬火加热时第二相可以不完全溶解到固溶体中;②固溶处理冷却不发生相变,仅把高温相固定下来,而淬火冷却过程发生相变。

固溶处理的目的:(1)为时效处理做组织准备;(2)强化固溶体,并提高其韧性及抗腐蚀性能;(3)获得适宜的晶粒度,以保证合金高温抗蠕变性能;(4)消除应力与软化,一边继续加工or成型。

固溶处理后性能变化:变形铝合金固溶处理后与退火态比,强度↑,塑形相差不大;QBe2(铍青铜)固溶处理后与退火态比,强度↓塑性↑;铸造合金固溶处理后强度&塑性↑;对于多数合金而言,固溶处理后强度↑,但幅度不大。

2.时效固溶处理后的铝铜合金在室温放置or 一定温度下出现硬度变化。

自然时效/室温下:↑→,人工时效/加热:↑→↑↓。

时效温度越高,达到硬度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2.1过饱和固溶体分解机制时效的实质是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沉淀。

按照脱溶机理分为:形核长大、调幅分解以Al-Cu 合金为例(形核长大)(1)分解过程中组织变化α固溶体—→G.P.区先形成,与基体共格—→θ‘‘正方结构,与基体共格—→θ‘正方结构,与基体共格—→θ正方结构,与基体非共格原因:从体积自由能角度看,形成θ(CuAl 2)相时相变驱动力变大,但由于相变的成分和晶体结构相差很大,θ相形核与长大所需克服的能垒很大,不易形成。

G.P.区与基体完全共格,界面能小,形核功小,与基体的浓度差小,易形核长大,所以先形成G.P.区。

(2)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过冷固溶体的沉淀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沉淀速度与温度也有C 曲线特征,由固溶体过饱和度和原子扩散速度相互制约,使沉淀在某一温度达到最快。

原因:温度↑时固溶体过饱和度↓,自由能差↓,临界形核功↑,临界形核尺寸↑。

同时,原子扩散能力/扩散系数随温度↑而↑,则由于这两因素相互制约导致沉淀速度与温度成C 曲线特征。

(3)分解过程中各组织特征①G.P.区:固溶体中若干原子层范围内溶质原子的偏聚,属于孕育期概念。

其形核主要依靠浓度起伏均匀形核,且在室温or 低温下能很快形成,与固溶处理快冷形成过饱和空位为原子扩散提供条件有关。

其形状有球状、针状、圆盘状,界面能依次增大,而应变能依次减小,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能量最低原则,形成不同形状。

G.P.区与母相保持共格,无明显界面,在晶格局部浓度较高,使点阵畸变阻碍位错,提高强度和硬度。

此外,G.P.区的尺寸随温度↑而↑,密度↓,因为过饱和度减小。

大多数有色在时效开始阶段都可能形成G.P.区。

②θ‘‘(G.P.Ⅱ区):在G.P.区的基础上同原子进一步偏聚,G.P.区直径扩大,Cu 原子和Al 原子发生有序化转变,逐渐变成规则排列,形成较G.P.区温度高的过度相θ‘‘。

其为正方晶格,与基体完全共格,薄片状,是最大强化阶段。

③θ‘:随着时效过程进一步发展,通远之继续偏聚,当铜与铝原子之比为1:2时,θ‘‘—→θ‘。

其为不均匀形核,多在螺型位错和细胞壁处形成,正方晶格,部分共格,(圆)片状,由于晶格畸变程度小于θ‘‘,所以对位错阻碍↓,强度硬度开始↓。

④平衡相θ(CuAl 2):当相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共格破坏,θ‘相将于α相完全脱离,形成与基体之间有明显界面的独立平衡相CuAl 2。

其为不均匀形核,正方点阵,无共格关系,块状。

总结:固溶体—→淬火后过饱和固溶体—→过饱和空位—→过饱和溶质原子—→过渡沉淀相—→平衡沉淀相2.2回归处理定义:将经过自然失效的铝合金在230~250℃(低于固溶处理温度)短时间加热,然后迅速冷却,使合金强度和硬度回复到新淬火态水平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适当降低强度和硬度,让合金可以再次发生自然失效,最后获得强度硬度稍低,但应力腐蚀位错环/位错螺旋线/堆垛层错|晶界—→聚集区时效抗力大大提高的工件。

应用:零件的整形与修复。

2.3时效硬化定义:在时效初期,随时效时间延长,硬度将进一步提高,此部分时效引起的硬度即为时效硬化。

时效硬化曲线:时效强度or硬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分类:冷时效——较低温度下,硬度迅速上升,达到一定值后缓慢上升or保持不变;温时效——较高温度下,初期又一个停滞阶段,硬度上升极其缓慢的孕育期,之后迅速上升达到一极大值后又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极大值硬度称为峰时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