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法的概念一、不定项选择题1.我国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属于(A )。
A.广义的法律 B.狭义的法律C.难以确定 D.狭义的法规2.在我国,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规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 D.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3.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C )。
A.统治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的强制性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5.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
这表明法具有( A )。
A.规范性的属性 B.连续性的属性C.概括性的属性 D.效率性的属性6.法的规范性是指(AB C)。
A.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B.法向人们提供一个评价是非的标准C.法为人们提供一个行为模式D.法总结和概括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7.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与( D)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A.经济 B.政治 C.道德 D.国家8.法的更为深层次的本质是( B)。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9.“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的含义是指(C)。
A.法是统治者团体意志的体现B.法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C.法首先和主要是执政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是国家政权意志的体现10.法调整的对象是( A)。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C.意志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11.“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 AB )。
A.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B.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法不反应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D.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12.法的形式特征包括( ABCD )。
A.法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B.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法以权利义务的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D.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13.法所体现的意志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这意味着(ABCD )。
A.法具有客观性B.立法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C.法应随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D.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的14.国家通过制定、认可两种方式产生法,法在形式上表现为(AC )。
A.成文法 B.习惯C.习惯法 D.判例法15.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BD )。
A.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法B.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社会规范C.法是所有社会规范的综合D.法只是社会规范中的一种16.法的强制力具有的特点是(CD)。
A.直接性 B.或然性 C.间接性 D.潜在性17.一般而言,法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 BD )。
A.生成 B.制定 C.默许 D.认可18.下列诸项中属于法的非本质属性的是(ABD )。
A.国家强制性 B.规范性 C.阶级性 D.预测性19.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也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 ABCD )。
A.宗教 B.道德 C.历史传统 D.社会文化20.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是法的(D )。
A.统一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普遍适用性21.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CD)。
A.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中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B.在我国,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所制定的法律C.法的现象体现法的外部联系,依靠感官就能感觉出来D.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22.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A)。
A.外在行为 B.心理活动C.交往活动 D.经济活动23.法的统一性意味着(ABD)。
A.通常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B.各个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C.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由中央立法予以调整?D.一国法律体系内部各个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24.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属于(B)范畴。
A.实然 B.应然 C.未然 D.或然实然是指客观条件存在时,某种结果就会出现。
或然是有多种可能发生应然是指25.下列诸项中关于法具有国家强制力的错误说法有(ABC)。
A.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暴力B.每一个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国家暴力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的实施的惟一力量D.国家强制力具有潜在性,不是必然显现的。
二、名词解释1.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和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规范性是指法属于社会规范范畴,法律规定了一种行为标准、模式、方向,以便人们遵循。
法的规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第二,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第三,法是反复适用的。
3.法的统一性是指各个法律之间在根本原则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部各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
4.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
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制裁。
5.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指,从终极意义上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但是国家强制力并非保证法实施的惟一力量,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并非都要借助国家的系统化的暴力。
三、简答题1.⑴在古代文献中,“法”除了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
在秦汉时期,“法”与“律”同义。
清末以来,“法”与“法律”是并用的。
在现代汉语中,法律有广、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法律”是指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⑵在西方,广义的“法”和狭义的“法律”分别加以表达,“法”兼有“权利”、“公平”、“正义”的含义,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而法律则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
2.⑴从立法者的角度定义,认为法是某种意志或命令。
⑵从司法者的角度定义,认为法是法官的判决。
⑶从守法者的角度定义,认为法是约束行为的规范。
⑷从法的作用的角度定义,着重说明法的工具性。
3.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和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上述定义揭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联系;法与国家之间的必然联系;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果联系;法的主要目的、作用和价值;法的主体内容和调整机制。
4.⑴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法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
⑵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⑶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⑷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
“奉为法律”意即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
5.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
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调整了社会关系。
6.从终极意义上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的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既表现为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也表现为公民可以依法请求国家保护其合法权利。
是否具有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
但是国家强制力并非保证法实施的惟一力量,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并非都要借助国家的系统化的暴力。
四、论述题1.⑴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第一,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第二,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第三,法是反复适用的。
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调整了社会关系。
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⑵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国家通过制定和认可两种方式创立法。
制定即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新的规范;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定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普遍适用性。
⑶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所以,法属于“应然”范畴,不属于“实然”范畴。
⑷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从终极意义上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但是国家强制力并非保证法实施的惟一力量,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并非都要借助国家的系统化的暴力。
2.⑴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法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
“奉为法律”意即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
⑵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
从最终决定意义上讲,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法的阶级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上,应当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较浅层次的“初级本质”,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更不能用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性去否定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