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B卷)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B卷)

安徽大学2008—20 09 学年第 1 学期《 宏观经济学 》考试试卷(B 卷)(闭卷 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括号中填入正确的号码;每小题1分,共101.GNP 与NNP 之间的差别是( )。

(A )直接税 (B )间接税 (C )折旧 (D )净出口2.在一个四部门的经济中,GDP 是( )。

(A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3.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0元,消费等于4300元, 利息支付为100元,个人储蓄是400元,那么他的个人可支配收入( )。

(A )5000元 (B )4800元 (C )4700元 (D )4000元4.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退休期生活水平将( )。

(A )下降 (B )提高 (C )不变 (D )不确定5.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 )。

(A )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 (B )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 (C )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提高 (D)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提高6.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公司所得税 (C)提高个人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院/系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答 题 勿 超 装 订 线 ------------------------------装---------------------------------------------订----------------------------------------线----------------------------------------7.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8.运用IS-LM模型进行总需要曲线推导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价格上升,IS曲线左移(B)价格上升,IS曲线左移(C)价格下降,LM曲线右移(D)价格下降,LM曲线左移9.一般来说,某个大学生毕业后未能立即找到工作,属于()。

(A)摩擦性失业(B)周期性(C)自愿性失业(D)结构性10.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B)结构性通货膨胀(C)需求拉动通货膨胀(D)需求结构性通货膨胀二、判断题(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它是否正确并简单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1.名义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A)对(B)不对2.流动性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A)对(B)不对3.LM曲线是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正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A)对(B)不对4.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消费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A)对(B)不对5.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的政策。

(A)对(B)不对6.古典主义极端是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A)对(B)不对7.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需求水平来表示。

(A)对(B)不对8.利率效应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工资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A)对(B)不对9.工资价格“刚性”在凯恩斯理论中,假设货币和价格均具有“刚性”,即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A)对(B)不对10.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工资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A)对(B)不对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2.IS曲线3.挤出效应4.总需求5.菲利普斯曲线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3.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 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总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

2.设某封闭经济中有如下资料:C=80+0.75Yd,Yd=Y —T,T=-20+0.2Y,I=50+0.1Y, G=200。

试计算均衡时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水平。

答 题 勿 超 装 订 线 ------------------------------装---------------------------------------------订----------------------------------------线----------------------------------------安徽大学2008----2009学年第1学期《宏观经济学》考试试卷(B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A);2. (C);3. (B);4.(C);5.(C);6.(A);7.(A);8.(C);9.(A);10.(A)二、判断题(每题1.5分,共15分)1.(B)当年的价格;2.(A)内容正确;3.(B)货币;4. (B)消费5.(B)总需求;6.(B) 财政政策无效;7.(B) 供给8.(B)利率;9.(B) 货币工资;10.(B) 价格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宏观经济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它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总量分析为特征,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IS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5.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平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包括了对中间产品的核算(2分)。

虽然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对中间产品的价值进行统计,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4分)。

实际上,在最终产品的产值中已经包含了所有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间产品的生产已经记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中(4分)。

2.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而引起私人支出减少(2分)。

相当于以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

从而总需求不变。

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

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减少(4分)。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此时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的量恰好等于私人支出减少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处于0和1之间,具体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4分)。

3.答:总供给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其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其中y为总产出,N表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3分)。

宏观经济学假设总产出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技术不变,K为常数(2分)。

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而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由劳动力市场决定。

从劳动均衡条件Ns(W|P)=Nd(W|P),解出均衡就业量N0,代入生产函数便可求出总供给。

所以说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5分)。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分)(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分)(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

(2分)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3分)(2)解消费函数C=80+0.75Yd (1分)投资函数I=50+0.1Y (1分)政府购买G=G0=200 (1分)均衡条件:总供给=总需求(1分)Y=C+I+G0=80+0.75Yd+50+0.1Y+200因为可支配收入Yd=Y-T=Y+20-0.2Y=0.8Y+20所以Y=80+0.75x(0.8Y+20)+50+0.1Y+200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1150 (3分)所以T=-20+0.2Y=-20+0.2x1150=210I=50+0.1Y=50+0.1x1150=165C=80+0.75Yd=80+0.75(0.8Y+20)=785 (3分)答 题 勿 超 装 订 线 ------------------------------装---------------------------------------------订----------------------------------------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