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朋友
发表时间:2010-10-21T14:07:11.35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乔婕
[导读] 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朋友,是许多老师的美好愿望,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乔婕北京市东城区艺美小学
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朋友,是许多老师的美好愿望,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学生会因为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赞美而焕发光彩。
那么如何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进那些幼小的心灵呢?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也是我们教师的宗旨。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而课后一个善意的玩笑、一次友好的谈话,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得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乔老师,谢谢您!忘不了与您的每次谈话!它总是在我犯错的时候及时地纠正我,鼓励我不断地进步!....”
我班有个叫小梅的女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上学天天迟到,在班上不合群。
我通过了解,知道她爸爸、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她与奶奶一起生活。
因此,造成了性格的缺失:任性、自卑、懒惰。
我决定找寻教育契机去唤醒她。
一次语文课,我让她读课文,由于她没有认真预习,读得不是很流利,但她的嗓音很好。
于是,我对她说:“孩子,老师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嗓子!如果你能把课文读流畅点、读出感情来就更美了。
”我发现,她眼睛里闪出了亮光,很高兴地坐下了,听得很认真。
放学后,我留她下来补课,她同意了。
随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不再拖拉。
她渐渐找到了学语文的自信,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更能和同学们开心地玩了。
从那以后,她有什么高兴事也都愿意与我分享。
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让学生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真正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在成长中收获!
二赏识每一位学生
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渴望得到老师、父母的赏识,他们会因为赏识而进步,因为赏识而快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于学生,我们要忽视他的缺点,学会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
记得有一年,我“半路”接班。
班上有一个叫小宇的学生,给我印象深刻:调皮,喜欢耍小聪明,成绩平平。
一次考试,他得了最高分。
我抓住机会大加赞扬,并对他说:“如果能把你的聪明用在学习上,成绩一定会名列前茅!”当时他听了,面带微笑,朝我点了点头。
此后的日子,我不断鼓励他,赞扬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期末考试,他名列全班第一,各科成绩也都是优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
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赏识学生,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育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去召唤学生。
关爱学生,从点滴做起。
生活中我遇到学生时,也会主动亲切地打个招呼,下课也会与他们打成一片,不考虑“师道尊严”,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我发扬民主平等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会多一份耐心,给他分辩的机会,多一些宽容,给他改正的机会。
关爱学生,还需要我们多点责任、多点奉献,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主动走上前去帮忙;当学生需要安慰时,多点耐心做工作;当学生面临求学压力时,我用自己的全部能力去帮助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
四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
随着我和学生感情的加深,许多孩子都愿意对我敞开心扉,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有些话不愿跟爸爸妈妈说,但愿意跟乔老师讲。
”他们最喜欢在日记和周记中与我交流:父母闹别扭了、学习不顺心了、与同学有误会了等,都愿意对我说,并希望得到帮助。
我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耐心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并在日记本上回复。
日记、周记成了我们沟通的另一座桥梁,学生越来越信任我,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五善待孩子的“美丽”错误
犯错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在所难免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追星、穿名牌儿、选班花等。
这些状况,我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应大惊小怪。
我常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宽容他们,耐心引导,采用故事或巧妙的方法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逐步地完善自己。
我们班的小凡同学,漂亮大方,成绩优异,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校花”。
她爱好广泛,常常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和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荣誉和他人的赞赏中,她骄傲了,而且迷恋上了网络,常常和一些网友聊天。
我发现她的成绩下降了,越来越不合群,同学们都疏远了她。
我开始找她谈心,告诉她学习是最第一位的,不要因为其他的因素而影响成绩。
现实中才有真正的朋友,他们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之后,我多次找她谈心,虽然她有所改观,但是还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于是,我想到了匿名与她在网上聊天。
通过网络,我了解到了她的苦闷,耐心地开导她:“我知道你是个招人喜欢的女孩子,现在虽然成绩下降了,但是不能说明你就是个失败者!你应该树立信心,想想那些喜欢你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相信你的能力。
只要你不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一定会有所进步的!很多事情不是你现在应该关心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中学,那将是你最大的所得!”之后,我们成了网络上的“好朋友”,她总会与我分享心里话。
此外,我还不断地引导她,网络朋友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忽视了现实中的好朋友。
不久后,我又在学校看到了往日那个活泼可爱、刻苦勤奋的她,也愿意和我聊天了,并与同学们和好如初。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必定会使孩子变得更勇敢,更自爱,更有生活的自信。
我将继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原则,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