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演讲稿4篇*目录记者演讲稿一名记者爱岗敬业演讲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战地记者袁文逸在《青年中国说》的青春励志演讲稿xx 下午好,我是xx区xx小学xx班的xxx,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进行新民晚报的小记者面试。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呢,是个双重性格。
我文静的时候,就会乖乖的坐在课桌前看书,可我活泼起来的时候,却动个不停。
每当一下课,我就会跑到外面走廊上,去跳绳,玩游戏。
每当星期六、星期天,我就会央求爸爸陪我打羽毛球,或是到郊外爬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人们说我是一个外向、大胆的女孩,的确是这样。
我呀,就是站在全世界人面前发言,也丝毫不会害怕、胆怯。
接下来,就介绍介绍自己关于学习方面的事吧!我现在担任学校大队委,也是语文课代表。
喜爱看课外书的我,时常出现在图书馆门口。
记得有一次,我从图书馆里借了5本书,结果在第二天的下午就看完了,当我再次来到了图书馆换书的时候,那儿的管理员看了问我:“小妹妹,这些书你那么快就看完了!”我点点头。
瞧,这就是我,一个既文静又可爱的我;这就是我,一个酷爱看书的我!但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当上小小记者![一名记者爱岗敬业演讲稿]记者演讲稿(2) |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各位新闻界的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电视台的记者,此时此刻,我们要在这里讨论做文与做人的道理,面对同仁、先辈,我岂敢壮语豪言,我只是想起了我们老领导的一句话,×台的记者应该做穿草鞋的记者。
草鞋是什么?草鞋丈量过艰难的历程、泥泞的道路,有和长征一起载入史册的光荣。
草鞋连接着平民百姓的期望和寄托;穿草鞋的记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记者;穿草鞋的记者不娇贵、不势利,心中对普通老百姓、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9×年12月,当时我还在××电视二台新闻部。
当我们的《××》节目被会议充斥,被大量有偿新闻侵占版面的时候,××电视台一位老资格的记者走马上任,他给我交代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到农村去,到×县去,他说×县是一方热土。
新主任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对新闻久积的热情。
在腊月呼啸的寒风中,我依然扛起装着摄像机的几十斤重的大箱子,怀揣从部门借来的100块钱,挤上从××发往×县的长途公共汽车。
我的一些习惯于采访车接送。
吃住楼堂馆所。
稿子抢手代写。
红包不拿稿子不发的同行们对我抱以冷眼和不解。
然而田野的清风,土地的厚重,农民的挚情给了我温暖的创作激情。
有关×县农民修路的系列报道很快播发了,《×县农民拆房让路不要国家一分钱》还获得本年度的××新闻奖。
我不敢说这就是我的成功,我只是觉得踏实而且同心无愧,因为我当了一回穿草鞋的记者!朋友,我们的采访经历千差万别,我们的*千姿万态,但是所有我们至今难忘、穿越时空的优秀新闻作品哪一个没有留下我们敢于吃苦的足迹和带着来自生活的回响!穿草鞋的记者敢于趟过泥泞而百拆不回,善做实事,敢说真话。
俗话说捧人的戏好演,黑着脸说话难,然而我坚信无欲则刚。
19×年4月23日傍晚,在潇潇的春雨中,一位×县的农民把我堵在了下班的路上,告诉我:他们村里的村干部把农民集资建校的钱,给吃喝挥霍掉了,1954年建校的村中心小学,墙壁裂缝,屋顶漏雨,房梁倾斜。
两年前就已开始集资修建新校舍,因为村里的几条蛀虫把钱挥霍掉了,一百多名小学生至今仍坐在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教室里上课,学生的家长为此终日提心吊胆。
听到这里,我立刻冒雨前行赴×县调查了解。
调查中的甘苦已不足挂齿,只是第二大,当我再赴×决意曝光此事的时候,遇到的是一路的围追堵截。
然而事实拒绝吃请,金钱买不走良知,《危漏年已久,修缮应有期》的电视批评报道当晚即与观众见面。
尽管此前,县领导已将电话打给我们的台领导,然而新闻事业责任重大,县领导不知道,不知道我们的记者是穿草鞋的记者。
铁肩担道义,草鞋行万里。
××分社的一位主任记者说过:“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好,笔下有人命关天。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重压,朋友,作为无冕之王的我们,是否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回顾历史,我们钦佩一个外国人斯诺,告别人称天堂的美国,踩着不平坦的中国之路,给新闻史上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跨越历史时空的新闻巨著;有皮鞋不穿而穿草鞋的范长江,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来到硝烟弥漫的抗目前线,从国统区到根据地,范先生记录了一个时代,也留下了他作为一名杰出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与风范。
再看今天,在恶浪滔天的抗洪一线,有记者不屈的身影;在巴格达、贝尔格莱德战斗的街头,有我们中国的记者向世界报告着正义的声音。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赢了。
”唐师僧的这句名言,仿佛也有草鞋精神;深入海湾战争,写下《我从战场归来》;千里之行,可知名记者唐师曾也有一双磨不烂的脚。
真想穿一双草鞋,走得更远,去开辟更广阔的生命空阅,然而我们都无法离开现实的土壤,19×年6月,我在××电视台周未版投标中的,成为《家住××》这一社会文化栏目的制片人,可以说我是在大家纷纷看好经济类节目的时候,树起了为社会文化鼓吹的大旗。
栏目开播以来的日日夜夜,作为制片人的我在金钱的困惑与文化的清贫之间来回撕扯着。
请人,要付工资,拍片更要花钱,两万元的启动资金本已捉襟见时,归还日期又眼看就到。
我怎能不为钱憔悴呢?但我不为钱折腰。
今年3月,当一家广告公司拿来有偿专题片,要塞到我们栏目播出的时候,被我拒绝了。
广告公司和他们的客×耻笑我们的记者是酸臭文人。
我说:“马上把你们的钱拿回去,并且记住,这是人民的电视台,不是某个财主的电视台。
”朋友,我当然也有慷慨之后的烦恼,可是为了举起这面文化的大旗,在这条尚且艰难的路上,我仍然要当穿草鞋的记者!也许有人说,草鞋是穿不久的,可是我想:不怕,当草鞋磨烂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却有一种永远也磨不烂的草鞋精神。
谢谢大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sub-info" id="sub3">记者演讲稿(3)| XX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那一份倡议那一万斤西瓜又到九月,又是瓜车进城的季节。
每当我在运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畅通无阻的瓜车菜车;每当我在各个小区的门口,看到“欢迎瓜农来卖瓜”的横幅;每当我在城市的街道两边,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临时销售区……我都会想起,我在8年前写过的一篇评论,想起一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一万斤西瓜。
那篇评论,其实就是个倡议书,是一篇关于号召市民多买西瓜的倡议书。
那是XX年的7月,我们运城日报社的《黄河晨报》刚刚创刊4个月。
那一年,运城的7万多亩西瓜大获丰收,但是,瓜农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不得不面对西瓜卖不了的难题。
一车西瓜只能卖几十块钱,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卖两分钱。
就算这样,瓜农的房子里、院子里、田间地头,还是到处都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悲剧发生了——一位瓜农开着农用三轮车进城卖瓜,被交通执法人员扣住,还要罚款400多块。
他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气之下,上吊自杀!这个突发事件,直接触发了新生的《黄河晨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帮瓜农卖瓜。
作为值班编辑,我的任务是在前方记者报道完突发事件本身之后,起草一篇倡议书,将舆论焦点从突发事件向“解决卖瓜难”引导。
但是,直到领导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旧毫无头绪。
西瓜,西瓜……半个晚上,我的脑子里全是圆圆的西瓜在滚来滚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经种过七八年西瓜的父亲,一个靠种西瓜给我娶来嫂子,给我换来从小学到中学学费的瓜农父亲。
寂静的夜中,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永啊,啥事?”一听到电话中这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头一颤,一种莫名的感觉冲向头顶。
西瓜,父亲,我,数以万计的瓜农……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了数万瓜农和我之间的情感共振。
那一瞬间,我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到底应该属于谁、为了谁,我的笔到底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他们,从遥远的村中颠簸而来;他们,在陌生的街道上四处躲闪……”当第一句从嘴边流出,写作就异常的顺利,顺到正写着这一句,下一句就在脑子中排着队。
“就算我们的口才真的能压下去几毛钱的价格,但想想他们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们西瓜卖不出去无奈的泪水,把那毛角钱给他们吧……”终于,在写到这一句时,泪水,不争气地从我这个自认为冷静客观的“职业新闻人”眼中夺眶而出。
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笔,走到窗前,遥望窗外夜深人静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一片片碧绿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和父亲一样的瓜农们……第二天,这篇题为《市民多买瓜,瓜农早回家》的倡议书,刊发在《黄河晨报》二版头条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XX年7月12号,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还没起床,就被手机铃声惊醒——“你是写倡议书的记者吧,我4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被一篇*感动得哭了,*写得真好,我给你背两段吧……”不等我说话,一位男子便开始在电话中,背诵起倡议书中的句子来。
请原谅我当时的浅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动了。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能背下我发表的*,哪怕只是几段话。
我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读者,在外地给我打长途,激动地聊了20分钟,只是为了表达对一篇*的感动。
那位男子最后说:“我刚才联系了一家瓜农,买了他一万斤西瓜,我让他们明天把西瓜送到报社,送给你,就当是我替瓜农们感谢你吧……”来不及辞谢,他就挂了电话。
而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睡意全无。
我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最美好的感觉。
原来,就算作为一名最基层、最普通的新闻记者,就算是做着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骄傲!如此有成就感!!第二天,两辆载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真的就出现在报社门口。
一万斤西瓜啊,满满两大车,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报社,收下来都不是最好的决定。
征求了当事人意见之后,我带着那两车西瓜,来到河东广场,将西瓜分给了市区的数百名环卫工。
如今,距离那次轰轰烈烈的卖瓜报道已有8年。
但是8年来,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区设立“瓜果临时销售区”的制度还在继续,小区向瓜车菜车开放的惯例还在继续,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预先监测还在继续……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篇1000多的倡议书,想起那位令人感动的读者,想起他送给我的1万斤西瓜。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一次报道,感动得读者送来一万斤西瓜;一次报道,帮瓜农卖掉数百万公斤的西瓜;一次报道,让瓜车菜车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