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者演讲稿6篇

记者演讲稿6篇

记者演讲稿6篇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者演讲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记者演讲稿篇1各位领导,新闻界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迎来了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

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领导对新闻工作者的厚爱,感谢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对我们的评选推举,感谢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关注支持。

市矿新闻工作者济济一堂,胸戴红花感慨万千。

回望1986年以来,在七台河矿工报社走过的23个春夏秋冬,面对今天的荣誉怎能不心潮澎湃。

忘不了,老报人的谆谆教诲;忘不了,报社领导的激励鞭策;忘不了,业界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勉励。

个人做为集体的一份子,荣誉属于全体编采人员,奖章凝聚着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在矿区,井下恰如战场,矿工报社、矿区电视台的记者,有的一年下井近200次,在平均采高七八十厘米的工作面,和七煤矿工一样“跪着采访,站着做人”。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位矿工报社的优秀记者、几桩鲜为人知的战地记者故事:要闻记者王英新,年近五旬,带病坚持工作,跟随领导爬场子面任劳任怨;要闻记者王江,一方面肩扛家庭成员的病困,一方面跟随主要领导下井,一次在井下手被挤伤,滴着血坚持采访;摄影记者孙国祥有一次在采煤场子抓拍,一棵支柱砸到了矿靴上,脚面皮开肉绽;记者周传才三次受伤,一次伤在肩上,一次伤在脚踝,还有一次伤在手上,青肿出血他简单处理、瞒伤不报;记者阎英群腰间盘突出依然坚持下井,还有我们的六朵金花女记者也和男记者一样冲锋在前,百里煤海厂矿井区、车间段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还有我们的编辑,在诗人司品修主任的带领下,挑灯夜战编版面,甘为他人做嫁衣。

大家之所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我们有一个关爱编辑人员的矿工报社领导班子,有一个团结、温暖、向上的战斗集体。

就是这样一个战斗集体创出了黑龙江省十佳企业报前三强的佳绩。

矿区战地记者是全市新闻宣传大家庭的一员。

市矿一家亲,市报市台精品迭出、创新发展,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市矿更多的、默默奉献的编采、制作、技术和印刷发行人员,大家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一年一度记者节,今天的荣誉就是明天的开始。

让我们携手共勉:牢记政治责任与历史责任,在新兴传媒异军突起,多元发展,平面、声屏、网络互动的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坚持实践“三贴近”和不断改进创新;努力提升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引领服务于百姓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记者演讲稿篇2我是2004年3月调来报社的。

我有幸在上班的第三天,读到一名优秀女记者的动人事迹。

她叫陈琳,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

1999年秋天,她不经意中被查出了肝癌,而且到了晚期,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悄悄地藏起诊断书,第二天就带着大包小包的中药上班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名年轻的女记者开始用生命与时间赛跑。

有一天,一位民办教师找到陈琳,说自己12岁的瘫痪女儿,因无聊拨打了某声讯台,声讯小姐骗孩子说不要钱,结果一个月下来,话费高达5000多元。

面对求助的目光,陈琳拔下针头,就带着民办教师去找消协。

她往返于烈日之下,隐忍着肝部的疼痛,几经周折,总算说通有关部门免去那孩子误打的话费。

2000年5月的一天,这名顽强的女记者终于无法抵抗病魔的肆虐,她晕倒在采访的途中……陈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就算明天我将离去,今天也要把微笑留给读者。

”我更有幸的是,能与很多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夏天,摄影部主任张大乐的脸上,总是带着阳光暴晒后的红与黑;每遇重要活动或重大灾情,总能见到他在第一线拍摄的照片。

2006年10月,为了全面反映通山库区群众的生活现状,他沿着富水河逆流而上,用整整15天时间,走遍6个乡镇13个村,采访了几十位村干部和近百位村民。

他坐过小木船,乘过农用车,也徒步翻越过山山岭岭。

他住在农家,吃在农家;累了,就靠在路边的岩石上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一捧山沟的泉水……他这次采访的17组摄影报道,产生了很大反响,被认为是新闻“三贴近”的成功范例。

我曾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走向库区?”他说:“那里的群众值得关注。

”我记得报社一楼的大厅里曾有一个铜字大标语:“求真务实,负重争先。

”我想,以上提到的几位同志,还有很多我没有提到的同志,他们就具有“负重争先”的精神。

他们的事迹表明:一个负重争先的人,病魔是不能打败他的,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有爱和希望;一个负重争先的人,他内心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个负重争先的人,他总能迎难而上,并能在克难奋进中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同理,一个单位充满了负重争先的精神,这个单位就充满了发展的动力,它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一个民族充满了负重争先的精神,这个民族就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它的前途就一片光明。

记者演讲稿篇3我竞聘的岗位是首席记者。

请允许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今年35岁,1991年从滨州师专毕业,当年参加地直分配,被分配到滨州崇山煤矿。

在那里工作了7年。

7年中做过滨州市在煤矿举办的机电中专班的语文课老师,崇山煤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职员。

后来担任公司及煤矿办公室秘书。

曾多次到井下,亲身体验了煤矿工人的辛苦与不易。

在这期间,我在工作之作。

曾创作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后期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试论企业人才培养》获得滨州市重工局论文一等奖。

1997年底从企业停薪留职。

1998年8月被招聘到我单位。

作品获山东电视新闻奖二等奖,滨州广播电视一等奖等奖项。

目前在电视专题部工作,是邹平县十佳记者。

回顾我六年电视工作的经历,我深深感到我的成长离不开电视台这个事业发展的平台,我的每一个进步离不开局台领导的教育和指导,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希望在今后能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电视新闻工作者,首要的要求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思想从哪里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

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科班出身的记者有时打不过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为什么?因为程咬金的三板斧很厉害,这三板斧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他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干净利落,非常实用,如果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效率高,效益好,一个“快”字就能让诸多高手胆战心惊或者人头落地。

但是现代的“程咬金”也要学习,也要创新和提高。

因为三板斧在这个传媒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是靠不住的,你要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理性的认识,首先就要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人。

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积累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忍受寂寞的过程。

你要耐得住寂寞。

耐不住寂寞就修不成正果。

工作六年,很难说我就修成了正果,但是有一点我很欣赏我自己,那就是我在不断的学习,不轻言放弃。

我出生在70年,在农村长大,家境贫苦。

我弟史姊妹三个,在母亲的教诲下,都考上了学,这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劳力缺乏的情况下,一个农村普遍家庭,三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应该感谢我母的坚持,一种韧性的坚持。

艰苦生活的经历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更有它积极的意义。

试想一下,一个不了解生活,不热爱生活,不关心社会的人,他又怎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去感动人、激励人和影响人。

在这里我说一件事情,在我读高的时候,每个月都要回家,跟家里要口粮。

那年我读高三,高考在7月份,家里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父母没办法,只能卖掉家里养殖的百十来只鸡。

父母掌握了我回家的规律,所以每次回家,家里的那些正在下着蛋的鸡就会少上几只。

我每次回家关心的是我的饭钱能不能拿到。

但是母亲那时会是什么心情呢?她一定是有些无奈,因为有一个细节是我至今都难以忘记的,那就是每一次回去,好都会当着我的面,数一数那些鸡的数量。

在当时农村经济远没有像现在发达的条件下,那些蛋鸡是整个家庭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那些鸡在被母亲拿到集市上卖掉后,它们的命运……他们可以说都壮烈牺牲了。

后来临近高考的时候,家里的鸡已没有多少了,又染上了鸡瘟,在太阳底下站着,耸着肩膀,无精打采。

突然倒下的话,那就是死掉了。

这是一些看起来不是很大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一些小事,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懂得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有时我也想,生活真是一本大书,乐观积极的人读到的是希望和爱心,悲观消沉的人得到的是冷漠与隔绝。

做事先做人,做新闻工作更是如此。

生活的经历,尤其是一些苦的经历给了我很好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让我始终保持一个平民的心态,塌实的工作;能够让我不断的学习,永不满足,在成长中学会奔跑;能够让我如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在电视专题部工作以来,我先后担任过垄上行栏目、梁邹纵横、走出家门的邹平人等栏目的负责人。

在担任“垄上行”栏目负责人期间,我开始尝式把新闻人物化,把人物生活化,把生活故事化。

当时最明显得一点就是解说词的变化,你要讲故事给大家听,你的解说词就要口语化,书面语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

解说要讲创新,画面要创新,节目结构和编排也要创新,栏目包装也要创新。

思想更要创新。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

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得一句话。

在我编辑一期“走出家门的邹平人”节目时,张涛告诉我,在节目的结尾,可以用被采访人的一句经典的话,用字幕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束全片,能使节目更加完整,甚至能增加节目整体的分量,这个建议非常好,我当时具是很感激,因为他在关心我做的节目,也可以说他在关心这个节目的创优和创新。

节目的创优和创新伴随了我新闻工作的全过程。

六年的工作积累,更多的是给了我一种信心,一种做好电视节目,开拓事业空间的信心。

我希望能把这种信心传递给更多的人,不管他做什么,是什么职业。

我没有上过正规的新闻学院,依靠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逐步掌握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并主动追求更高的采访制作水准。

景台长曾给我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不要怕多干,多干了不会吃亏。

有时候,人最怕的是吃亏,但是是吃小亏还是吃大亏,自己应该有个把握。

我想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努力工作,就是吃大亏。

我非常感激局台领导给了我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在一个单位,对所有得人来说,发展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是幸运的是我拥有了这样一些机会。

域外采风活动已开展多年,由宣传部、电视台和报社各抽调一人,组成域外采访小组,到先进地区采访,一般每年采风一次。

为邹平县经济和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从20xx年到20xx年,每年我都作为邹平电视台域外采风活动的主要成员,到省内和省外发达的地区采访。

20xx年到广饶、寿光、文登、诸城、荣成等地采方,回来后策划制作了系列报道《大潮涌胶东》,在“邹平新闻”中插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