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介绍


三、管理体系
• 中心下设应用基础实验平台、综合设计实验平台 和研究创新平台,中心由运动解剖学等10个实验 室组成。 • 中心总面积5600平方米;实验设备1807台套;设 备总值2500万元,其中十万元以上设备57台套。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居国内同 类院校领先水平。 •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中心主任负责制,建 立了切实可行的集中化管理模式,有完备的运行 管理制度;中心资源统一调配,有效实现了资源 共享与优化。
• 封飞虎教授在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运动生理 学、运动选材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并取得了显著 成效,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李玉刚教授为国务院特殊贡献享受专家,共有搏 击项群装备发明专利12项,在科研成果转化、实 验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 楚天学者郑伟涛教授长期为国家赛艇队、国家帆 船帆板队开展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2009 年、2013年2次荣获“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 务”奖,以及荣获“奥运会突出贡献奖”。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实验平台
综合实验平台
创新实验平台
运 动 解 剖 学
运 动 生 理 学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运 动 细 胞 分 子 生 物 学
运 动 生 物 力 学
运 动 心 理 学
体 质 测 量 与 评 价
运 动 机 能 评 定
运 动 训 练 监 控
体 育 工 程
实验课程数 教学简况 23
• 4.实验课程与教材 • 中心重视实验教材和课程建设,先后编写 了10本教材和12本实验指导书。其中2门教 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和 优质课程5门。
• 5.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组织专家负责指导审定实验课程设置和实 验教学改革工作,并依靠校、院两级督导 监控指导实验教学的运行和实施。中心不 断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 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脑事件相关电位
太空舱康复仪
平衡稳定性训练
肌电测试
• 3.实验教学方法 • 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积 极探索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互动式、 研讨式教学方式,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 革创新教学方法。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每年4-5项国家级项目、20项 湖北省项目)和“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项 目为抓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合作探索学 习。
夯实基础 创新引领
强化能力 服务体育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经验交流
一、学校概况
• 武汉体育学院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首批独立 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 • 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 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始终把教育 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 • 学校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 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体育学一级学科两次参评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 均排名全国第三,是湖北省属高校参评学科中唯 一位列全国三甲的学科。
• 中心建设目标: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 中心建设成为“打造专业特色,为体育科 学服务”的实验教学阵地,发挥示范和辐射 作用,国内一流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平台。
七、特色
科技服务:武汉体育学院学校领导、专家与 2008年奥运会帆板金牌得主殷剑和铜牌得主 徐莉佳在表彰会上合影.
科技服务:实验室人员与国家 帆船帆板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 获奖运动员、教练员合影.
今后的发展方向
• 国家教育部高标准:“七先进一突出” • 湖北省教育厅要求:资源整合、教研互动、 协同育人。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事 业单位等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合作,多渠道 筹措经费,加强示范中心条件建设,拓展 功能,使之成为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创 新训练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五、实验教学
• 1. 实验教学体系 • 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根据运动人 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 学内容,正在逐步形成了“实验课程模块 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 实验考核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 评价制度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 2.实验教学内容 •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依托不断更新和优化实 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基础型、综合设计 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依次递进、相互衔接 的实验教学体系。 • 中心自主首创了一系列基础实验项目,运 动解剖学标本陈列室,结合运动技术动作 制作骨骼标本,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好 评。
实验教材获奖 数量(种)
环境条件
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
Hale Waihona Puke 设备 总值 (万 元) 2500
设备完好 率 95%
5600
四、师资队伍
•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中心拥有一 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 高的团队。团队成员50人,其中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人,楚天学者2 名,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博士33人, 硕士17人。 •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副高职称2人, 中级职称4人,硕士以上8人,其中博士1人, 在读博士3人,平均年龄35岁。
面向 专业 数 16 面向 专业 数 16
实验学生人 数/年 2350 资源容量 (GB)
实验 人时 数 /年 12876 2 年度 访问 总量 13249 人时 数
实验项目数
信息化建 设 134
8.9
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
教材建设 主编 参编
自编实 验讲义 数量 (种)
12 设备 台 (套) 数 1807
• 开发了具有本中心特色的综合型实验项目: 运动疲劳的康复、肌力评定、有氧运动能 力的综合评定、搏击力量测试实验、递增 强度及短时极限强度运动时心率和血乳酸 变化与监控等。 • 注重横向联合,协同创新,构建了创新研 究实验项目:运动健身的生物学机制、运 动康复与运动医学创新实验、运动训练心 理学监控实验、体质监控与评价实验等。
六、信息化平台与文化建设
• 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 台,包括实验室及仪器管理系统、实验室 预约系统、实验实训教学在线服务系统、 开放实验室系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系统、 学生创新展示系统等模块,实现了资源共享 和高效利用,积极推动课程管理、师生交 流、教学评价的信息化。中心管理规范, 运行有序,并形成了富有体育学科特色的 文化氛围。
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总体情况
• 学校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平 台。中心承担着全校体育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 专业课实验教学任务,并担负着为全民健身、竞 技体育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要使命。 • 中心坚持“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引领创新、服 务体育”的实验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 设,已经成为地位重要、受益面广、特色鲜明的 实验教学平台。 • 2007年10月,获批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