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二
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
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
部改革,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实现。
可以说,不改革,中国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种改革,我们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的东西。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扬长避短,放眼看世界,了解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促进了自己的巨大发展。
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积极地进入世界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分工,从而既发展了自己,也为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然,中国30年的改革史,同时也是30年的对外开放史,中国30年的改革和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并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内部的改革,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对外开放,而没有实在的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促进内部改革的深化,事实上,把改革和开放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正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共同作用,才可能促进事物的整体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很好地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既处理好自己的内部联系,也同时处理好自己的外部联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四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