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在在领导班子上的讲话
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有一支精干高效、爱岗敬业的中层干部队伍。
形势决定任务,作风决定效果。
在今天,我们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
因此,我们中层干部的作风,既是形象,也是导向,更体现在执行力的高低上,直接影响或者制约着学校发展目标的达成、工作任务的完成。
因此,在这里,我希望大家树立四种意识,发挥五大作用,强化六种能力。
一、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1、责任意识
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义务。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责任就是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感觉。
只要做哪方面的工作,就要做好。
用力工作只是合格,用心工作才是最好。
责任就是思考自己的工作,不断做到更好。
责任就是不做好本职工作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是承认现状而又不满足于现状。
责任是工作中与不规范的行为作顽强的斗争,努力提高执行力。
责任就是多学习,少娱乐;多工作,少休闲;随时随地提升学校的美誉度。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是看他在工作之前是不是精心谋划,在工作之中是不是尽心投入,在工作之后是不是静心总结。
2、质量意识
应该是讲全面的质量。
全能发展有特长,全体发展有优良,全面发展有特色。
学生管理讲究艺术化,技能训练追求高效益,竞赛项目还是要讲获奖面。
质量是点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做好抓
实每一项常规工作,坚持做下去,就有高质量。
质量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人的角度讲质量,要实现“三个成长”:教师成长、学生成长、自己成长。
最终的目标是提升生命的质量。
3、合作意识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分工是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合作是及时补位,扬长补短。
补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
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同事的工作帮着做,集体的工作大家做。
4、服务意识
领导就是服务。
服务就是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是为全体教职工服务,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是全程为教职工服务,不是临时的暂时的服务;是教育教学全方位服务,不是单方面服务。
是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服务。
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不求回报,不争感谢。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是我们的回答。
评价标准是教职工的满意度。
其中,责任意识是前提,质量意识是根本,合作意识是保证,服务意识是关键。
对待岗位要讲责任,对待工作要讲质量,对待同事要讲合作,对待师生要讲服务。
二、五大作用,即纽带作用、先锋作用、参谋作用、聚合作用、协调作用
1、连接校长和教职工的纽带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两个方面。
上情下达就是把校长的决策和思想全面准确地传达给教职工,将校长的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
对教职工
不易理解的决策,不能简单的传输,而要引导、诱导和疏导,做更多的说服解释工作,使大家思想统一,心平气顺,同心同德。
下情上传,就是把教职工的呼声、意愿和想法事实求是、客观公正地及时传递给校长,为校长决策提供依据。
2、率先垂范的示范作用。
校长决策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人带头去做,如果大家互相观望,再好的决策也可能成为泡影。
那么这个带头的人就应是学校中层干部,因为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其骨干作用就体现在时时事事起带头作用上。
中层干部要做一些普通教职工不愿做的事、工作难度大的事,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感染和带动教职工。
3、献计献策的参谋作用。
中层干部不仅要把校长决策的事做好,还要在开创工作新局面上献计献策,发挥好参谋作用。
中层干部要具有影响校长的能力。
一个中层干部在对本职工作的研究上如果拿不出真知灼见,很难在校长心目中占据地位。
校长并不喜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中层干部,喜欢的是有主见、有思想、有工作思路的人。
中层干部的参谋要紧扣学校工作思路,要谋在工作方法上、谋在工作效果上、谋在学校发展上。
4、营造团结氛围的聚合作用。
学校是由几个处、室组成的,每个处室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工作和责任。
中层干部要塑造处、室精神,要把不同观点、不同追求、不同人生信条的教职工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将之培养锻炼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队伍。
5、完成部门任务的协调作用。
学校每个处室和系部对内是相对
独立的,对外都代表学校。
学校很多工作不是一个处室和系部来独立完成的,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对外的事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内的事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部门内的事需要内部教职工的支持。
中层干部不能事事依靠校长、主管校长出面协调。
六种能力,即岗位认知、政策领悟、计划条理、组织实施、全面协调、深刻洞察
学校中层干部是一名专业化干部,首先在教学业务上要精湛,作为一名专业化干部,对自己所教学科应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在你所率领的教师团队中才有一定的威信,有威信,就能利于工作的开展,决策的实施。
其次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也要精湛,中层干部要有较高的学校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岗位认知能力。
每一个中层干部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要十分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后卫”,还是“前锋”?自己这个位置活动范围有多大?自己在这个活动范围内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不能“越位”?什么时候需要“补位”?什么时候加入“助攻”?这些,都要求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个足球运动员,心中装着集体的目标,讲究同伴互助,才能赢得整个球队的胜利。
2.政策领悟能力。
学校中层领导对校长、副校长负责,又要主持部门的工作,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中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执行时以法治教。
另一方面,要吃透校长的决策,真正领悟校长的决策意图、决策过程、决策内容、决策效果,并以此作为目
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做到执行时不片面,不偏向,不走样。
3.计划条理能力。
中层干部对校长决策意图的理解,具体体现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中。
每学期,各个部门都要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部门计划,围绕学校的总体思路,结合部门特点,落实可行的措施。
重大活动、重点工作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拿出时间表。
要保证部门与学校工作的整体性、一致性、连贯性。
在制定计划、方案的过程,多请教师参与,多听取采纳教师的意见、建议,把部门的要求变成教师的自觉认同。
4.组织实施能力。
学校中层干部要能通过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实现管理决策层的用心、中层的上进心、教师的责任心“三心”最佳组合。
对全体成员进行考核,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教职员工的自我管理。
5.全面协调能力。
作为学校中层干部,起的是桥梁、纽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就是沟通,就是及时上传下达,倾听“民心”,反映“民意”,解读校长之声,是共识协调;学校中层干部直面教职员工,碰到的现实问题要多一些,协调就是理顺,创设人与人、人与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往环境,是关系协调。
最好的协调原则就是实现共赢。
6.深刻洞察能力。
这是一种判断思维能力。
中层干部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提炼出真实的信息,供校长决策参考。
对教职员工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或改革中的一丝曙光,能洞察先机,及时予以抑止或张扬。
未雨绸缪,是有洞察力
的表现。
同志们,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
我真诚地祝愿各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出新业绩,在发展学校,发展师生的同时,也发展你们自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