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兰氏染色1

革兰氏染色1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法鉴别不同菌种并对症下药。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革兰氏染色原理: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 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6)用蕃红染液复染1分钟,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即被区别开。

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微生物学家发明了对细菌的染色,有用一种染色剂的称单染,仅能对细菌形态观察。

用两种以上的称复染,革兰氏发明了复染色法;先后用两种染色剂和媒染剂、脱色剂组合,由此而命名为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同时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染色阳性菌是紫色,另一类染色阴性的是红色。

由于细菌的结构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染色效果。

了解染色性能有助于临床用药和细菌的鉴定; 如青霉素对革兰染色阳性菌有效,当化脓性细菌感染可首选药物。

而氟哌酸对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效,如肠道病、腹泻为常用药。

当从尿道培养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以作为淋病感染的重要指症。

如出现革兰染色阳性的葡萄球菌,又可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依据。

鞭毛染色法
玻片处理:将玻片用洗衣粉煮沸10分钟,水洗,再用清洁液浸泡,加温10分钟,水洗,再放入95%酒精脱脂,同时取出凉干,可制成涂片.
染色液的配制:
20%的鞣酸溶液(加温溶解)2毫升
钾明矾饱和液2毫升
石碳酸饱和液5毫升
10%碱性复红无水乙醇溶液1.5毫升
将上述各液混合后放置2-3日,过滤后备用,此液使用不得超大型过5周.
染色步骤:将细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培养8-18小时,(35-37℃),用无水乙醇浸泡过的而且干燥的新玻片加一滴无菌DW,用接种环挑取菌落,置DW液面上,然后自然干燥.滴加染色液染1-2分钟,水洗干后镜检.
结果:鞭毛染成红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法
二、基本原理
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的一层粘液状或胶质状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容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

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负染色法)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富含水分,制片时应自然干燥,不可以加热固定,避免加热蒸发,影响观察。

三、菌种:褐球固氮菌(A zotobacter chroococcus)的斜面培养物。

染液:齐氏石炭酸复红染液
四、操作步骤
制片——自然干燥——结晶紫或石炭酸复红染液染色2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五、实验报告
绘图示褐球固氮菌的形态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