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离子体 喷涂基础
15
3 主要应用
1) 等离子体冶炼 等离子体冶炼:用于冶炼用普通方法难于冶炼的材 料,例如高熔点的锆 (Zr)、钛(Ti)、铌(Nb)、钒(V)、钨(W) 等金属;还用于简化工艺过程,例如直接从ZrCl4、MoS2和 TiCl4中分别获得Zr、Mo和Ti;用等离子体技术还可开发高 硬高熔点的合金粉末,如WC-Co、Mo-Co、Mo-Ti-Zr-C等粉 末。等离子体冶炼的优点是产品成分及微结构的一致性好, 可免除容器材料的污染。 2) 等离子体喷涂 等离子体喷涂:许多设备的部件应能耐磨耐腐蚀、 抗高温,为此需要在其表面喷涂一层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用等离子体技术可将特种材料粉末喷入热等离子体中熔化, 并喷涂到基体(部件)上,使之迅速冷却、固化,形成接近 网状结构的表层,这可大大提高喷涂质量。 16
6
影响电离度的因素
※ 温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离子运动的动能也 就增加。具有高动能的粒子在热运动中互相碰 撞,就可以有更多机会发生电离。所以温度对 电离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温度越高,电离度 越大。
7
※ 压力
根据热力学中的沙哈方程Leabharlann 推导得出电离度与压力的关系式如下:
X = K (T ) K (T ) + P
27
3 等离子弧的组成
等离子弧的组成和自 由电弧一样,都是由 阴极和阴极区、弧柱、 阳极和阳极区等三部 分组成。下面以等离 子喷涂所采用的非转 移型等离子弧(图 1.6)为例来说明。
图1.6 等离子弧组成部分 1-阴极;2-阴极区;3-弧柱; 4-阳极区;5阳极;6-焰流
28
1) 阴极和阴极区
等离子弧放电的绝大多数电子是由阴极发出的。 阴极表面放电部分的总和称为阴极斑点,它的电 流密度高达103-106安/厘米2。阴极区是指靠阴极 ( 10 ) 附近(距阴极约10-4厘米)电场强度很强的区域。由 于大量电子从阴极逸出,造成阴极区内正离子大 于负离子数,使它具有空间正电荷,形成了阴极 电位降,阴极区的电位梯度(单位长度上的电位 降)很大,具有105-106伏/厘米的量级。
33
2 转移型等离子弧(简称转移弧) 转移型等离子弧(简称转移弧)
在阴极和工件之间形成的等离子弧称为转移 弧,如图1.7(b)所示。其温度比非转移弧 高,能量集中,可用于金属的切割、焊接和 熔炼等方面。
34
3 联合型等离子弧(简称联合弧) 联合型等离子弧(简称联合弧)
当采用非转移弧和转移弧联合使用时称为联 合型等离子弧,如图1.7(c)所示。它应用在 等离子喷焊时,非转移弧起着引燃转移弧及 加热金属粉末的作用;转移弧主要用来加热 工件,使喷出的粉末迅速进入熔池与工件熔
29
2) 弧柱区
弧柱区是由电弧长度上均匀分布的导电气体组成 的。在弧拄区内,气体产生强烈的电离现象,正 负离子浓度几乎相等,在它的每一个宏观区域内 的电离气体都呈现中性,所谓等离子体就是指的 弧柱部分。
30
3) 阳极和阳极区
阳极基本上仅接受弧柱区流来的电子,电子流 入阳极也集中在阳极表面不大的面积上,这就 称为阳极区,阳极区在水冷喷嘴的内壁上。进 入阳极区的电子带来大量的热量,其中包括电 子从阴极逸出时所得到的能量以及它通过弧柱 区受到电场加速所获得的动能。这些能量转变 成热能,并使阳极温度升高。所以充分冷却喷 嘴是确保喷嘴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8
电离能 气体原子中的外层电子摆脱原子核对它的束 缚,而成为自由电子时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 可用下式表示:
A +W
← →
A +e
+
一个电子所需的电离能为:
W=qe·Ui
9
气体的电离电位可以理解为使电子从原子中摆脱出来所需要 的外加电场的电位差。电离电位的单位为伏特。表1.1中为 几种常用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电离电位值。
3
2)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
固体 冰
液体 水
气体
水汽
等离子体
电离气体
0 0C
1000C
100000C 温度
4
(1) 电离现象 正离子 电子 原子核 +7 电子 +7 -
5
图1.1 氮原子电离过程
(2)电离度和电离能
气体电离程度的强弱可用电离度来表示。 通常把已电离气体的粒子数与未电离前的 粒子总数之比称为电离度。其表示公式如 下: N A+ X = N A0
3) 等离子体焊接 等离子体焊接:可用以焊接钢、合金钢;铝、 铜、钛及其合金。特点是焊缝平整,可以再加工, 没有氧化物杂质,焊接速度快。还用于切割钢、铝 及其合金,切割厚度大。 4) 等离子体刻蚀: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中,等离子 等离子体刻蚀: 体刻蚀是干法刻蚀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等离子体 产生的高能粒子(轰击的正离子)在强电场下,朝 硅片表面加速,这些粒子通过溅射刻蚀作用去除未 被保护的硅片表面材料,从而完成一部分的硅刻蚀。 5) 等离子体隐身: 在军事应用于飞行器的隐身。 等离子体隐身: 6) 等离子体核聚变:托克马克及ITER装置,都是 等离子体核聚变: 研究核聚变应用发电的实例。
式中,X——电离度; K(T)——电离过程中平衡常数; P——压力值。 由上式可以明显地看出:当气体压力越低(即气体及其稀薄) 时,电离度越高;即使在不高的温度下,也可以出现很高的电离度, 因此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都可以存在着电离现象。在宇宙空间中, 由于气体极其稀薄,所以电离现象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
18
2) 自由电弧产生的原理
自由电弧产生的原理如图1.2所示。当开关K关闭时, 两极间存在一定的电压。在正负两电极间的间隙里产生 一个较强的电场。两极间隙距离越小,电场越强。当间 隙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场力就足以将阴极电子拉出电极 而飞向阳极。随着电场力的增加,电子获得很高的动能, 足以对气体粒子进行撞击而产生电离现象。电离后的气 体又会出现更多的电子,这些电子在电场中又会加速去 撞击新的气体粒子。这样,在两极间的电子浓度不断增 加,气体就就被电流击穿,同时出现了很强的光和热, 即发生了气体燃烧现象。由于热能的作用,气体又进一 步被电离。这种在两极之间的气体介质中出现的持续强 烈的电离现象称为电弧现象。上述电弧现象不受任何约 束,气体发生自由燃烧,故称为自由电弧。 19
表1.1 几种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电离电位
气体种类 电离电位(V) 氢(H2) 15.4 氩(Ar) 15.7 氮(N2) 氧(O2) 15.8 12.5 氦(He) 24.5
10
根据表1.1可以算出各种不同气体电离 时所需的电离能W。现以氮气为例: 氮气的电离电位: Ui=15.8伏 =15.8 电子电量: qe=1.6×10-19库
35
第四节 等离子弧特性
1 高温特性 2 高速特性 3 电特性 4 稳定性 5 可控性
36
1 高温特性
等离子弧最大特点是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图1.8为等离子弧 温度分布情况,在等离子弧中心最高温度达32000K。这样高 的温度是其它热源无法达到的。例如氧乙炔温度最高只有 3200K左右,电焊电弧温度一般在5000-6000K之间,氩弧 焊的最高温度也只 有9000-10000K。 由于等离子孤具有 极高的温度,被加 热的材料一般不受 其熔点高低的限制。 因此,它可作为一 种特殊的热源应用 37 到各个方面。
21
2) 等离子弧的压缩效应
等离子弧与自由电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等 离子弧在冷却喷嘴内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 压缩作用。
22
(1) 机械压缩效应
喷嘴孔径越小和孔道越长,对弧柱的压缩愈 强,弧柱直径越细。这种对弧柱的压缩现象 称为机械压缩效应。
23
(2) 热压缩效应
在喷嘴处于循环水的冷却条件下,由于喷嘴 孔道内壁的温度温低,通过喷嘴内壁附近的 气体必然受到冷却,形成一股依附在喷嘴孔 道内壁上的冷却气膜。电弧将受到冷却气膜 的压缩。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热压缩放应。
25
如果是一束电流方向相同 的平行导线,则在电磁力 的作用下,每根导线将受 到指向其中心方向的电磁 力,如图1.5所示。对于等 离子弧来说,可以把它看 作是由无数根相互靠近 的.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 导线所组成的。在弧拄内, 各部位由于电磁力的作用, 都存在指向其中心部位的 压缩力。这种现象是由于 电弧本身的磁场产生的, 称为自磁压缩效应。
13
2 等离子体的分类
1) 按等离子体温度分 (1)高温等离子体:温度相当于108~109 K完全 电离的等离子体,如太阳、受控热核聚变等离子体。 (2)低温等离子体: 热等离子体:稠密高压(1大气压以上),温 度103~105K,如电弧、高频和燃烧等离子体。 冷等离子体:电子温度高(103~104K),如稀 薄低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电晕放电等离子体、 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等。 14
图1.5 一束平行导线流过相同 方向电流时受力示意图
26
上述三种压缩效应对电弧作用的结果,使电弧 受到强烈压缩而产生等离子弧。这三种压缩效 应是同时存在的。机械压缩效应取决于喷嘴的 结构和尺寸,热压缩效应取决于气体的进气方 式、流量大小和喷嘴内壁的冷却效果,这两种 压缩效应是可以控制的。自磁压缩效应是由于 电弧本身而引起的,它的压缩效果完全取决于 上述两种压缩效果的结果。因此,分析影响各 种压缩效果的主要因素,为设计等离子喷枪提 供了主要的依据。
2) 按等离子体所处的状态: (1)平衡等离子体:气体压力较高,电子温 度与气体温度大致相等的等离子体。如常压下的 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和高频感应等离子体。 (2)非平衡等离子体:低气压下或常压下, 电子温度远远大于气体温度的等离子体。如低气 压下DC辉光放电和高频感应辉光放电,大气压下 DBD介质阻挡放电等产生的冷等离子体。
图1.2 自由电弧原理图 S-直流电源;R-电阻;K-开关
自由电弧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弧柱较 粗,热量分散,电离度较低,一般温度在 5000-60000K。因此,自由电弧在应用上就 20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