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鉴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可见之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共出现了3次?反复吟咏。
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
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
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
诗歌突出了难和危。
“噫吁嚱,危乎高哉!” 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 “朱颜”是什么意思?红润的脸色。
“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读 “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凋—朱—颜” 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
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叹息。
“长咨嗟”呢?深沉的叹息。
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
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
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
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总之:这首诗特点的风格十分雄伟、豪迈、富有气势,比较雄浑的。
较好的反映了李白诗歌中一贯的气势磅礴,境、意、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