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分区--亚洲
• (3)也门的住房和梯田,如图③。 • (4)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国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如图④。 •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因气候炎热多雨,聚居高脚屋,屋长可 达200米,如图⑤。 • (6)日本多地震,为防震而设计的抗震建筑,如图⑥。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课堂小结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课堂练习
读“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
• (1)图示大洲基本的地形特征是( B ) • A.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势低平 • B.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C.自西向东,山地、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 D.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3
• 提示:中亚
2018/5/10
乌拉尔
西亚
苏伊士
北亚 白令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基础知识识记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5
• 一、亚洲的位置和分区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6
北半球 东半球 • 1.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___ ,东西半球的_______ 。 太平洋 印度洋 ,西侧 • 2.海陆位置:东临①_______ 、北临②北冰洋、南临③_______ 通过黑海、④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通。 地处10°S~80°N之间,南北跨纬度90°,是跨纬度 • 3.纬度位置: 最多的大洲,且跨寒、温、热三带。
季风 区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我国东部、 日本和朝 鲜半岛、俄 罗斯远东 等地区 亚洲印度 半岛、中 南半岛和 我国西南 等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寒冷 干燥
源地
副热 带太 平洋 赤道 附近 印度 洋
风向
东南 风
性质
温暖 湿润
东亚 海陆热力性 西伯利亚、 西北 季风 质差异 蒙古 风 区 ①海陆热力 南亚 性质差异; 季风 ②气压带、 区 风带的季 节移动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图示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这里东西之间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读图, 完成4~5题。
7.图中阴影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生产特点有( B ) ①商品率高 ②劳动密集型农业 ③生产规模大 ④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方式 ⑤机械化水平较低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8.甲、乙、丙位于同一纬线,三地气候特征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 B ) ①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盛行风的方向 ④雾天的多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3.河流 •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 源丰富;内流区面积广大。 鄂毕河 叶尼塞河 黑龙江 勒拿河 • (2)主要河流:L________ ,M__________ ,N________ , O________ , 黄河 长江 湄公河 恒河 印度河 P______ ,Q______ ,R________ ,S_______ ,T________ 。
• 2.亚洲的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 亚洲人口众多,增长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对 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以人口与粮食问题为例分析如图所示: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3.亚洲的经济发展 • (1)总体概况: • 在古代,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整个世界的主要强国——中国、 印度、阿拉伯、波斯都位于亚洲。亚洲的农牧业可以维系世界大部分人 口的生计。 • 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帝国主义政策将世界其他地方 都作为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目标,亚洲(除日本外)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 济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纷纷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经济发展迅速。日本首先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中,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的起飞(指韩国、台湾、香港和 新加坡),现在中国和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地方。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重难考点精析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1
亚洲的地形、气候及其之间的关系
• 1.典型经纬线剖面示意图 • (1)沿40°N地形剖面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2)沿80°E地形剖面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差异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三、人文环境 •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约40亿,占世界总 人口的61%。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亚洲有 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个国家。东 亚、东南亚、南亚为世界人口稠密区。 日本 • 2.经济发展差异。亚洲除__________ 外,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东南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 国家,如___________________ 、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西亚波斯湾 石油 沿岸的国家,因大量出口_______ ,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2018/5/10
谢谢观看!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思维探究一】 • 1.亚洲的地形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 答案:因为亚洲的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的主要河流发源于中部, 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 2.东北亚是指哪里?为何成为热点地区? • 答案:东北亚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 区、华北地区大部分,日本、韩国以及蒙古国。目前因日本与俄、中、 韩岛屿之争,朝核问题以及朝韩局势及韩国的“闺密门”事件等,而使 东北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地处30°E~170°W之间,是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 • 4.经度位置: 洲,东西相差将近十一个时区。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白令海峡 乌拉尔山脉 • 5.相对位置:东北以⑤__________ 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⑥_________ 、 乌拉尔河 大高加索山 ___________ 、里海、⑦_____________ 、黑海、土耳其海峡与⑧ 欧洲 为界,西南以⑨____________ 非洲 曼德海峡 与⑩_______ 苏伊士运河 _______ 、红海、__________ 为界。 • 6.亚洲的分区 东亚 •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4 400万平方千米。按地理方位,分为_____ 、 南亚 中亚 东南亚、______ 、西亚、______ 和北亚6个地区。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分区
第一讲 亚洲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2
知识目标
考点解读
1.亚洲分区及主要国家。
2.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人口、文化及经济发展 的差异。
1.结合亚洲分区地图分析地形、气候等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2.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分布。 3.以中东、东盟等热点问题为背景,分析区域特征。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2)关于甲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D • B.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沉积为主 • C.降水量大,地表径流丰富 • D.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 (3)关于Q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 A.西海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东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B.冬季东海岸降水较西海岸丰富 • C.海域内降水丰富,但蒸发量更大,盐度较高 • D.流入该海域的河流多源远流长
• 二、自然环境 • 1.地形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1)特征: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____________ 山地、高原 为主,平原分布于周围地区。 喜马拉雅 昆仑 天山 • (2)主要地形区:G____________ 山脉,H______ 山脉,I_____ 山脉,J 大兴安岭 乌拉尔 青藏 高原,E______ 蒙古 __________( 山脉 ),K________ 山脉,D_____ 高原, 阿拉伯 伊朗 德干 东北 F_______ 高原,B______ 高原,A_________ 高原,C______ 平原, 华北 平原,Z__________ X_____ 平原。 西西伯利亚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
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 林分布广
印度尼西亚 沙特阿拉伯
也门 恒河三角洲
2018/5/10
住高脚屋 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
住房墙厚,窗小 捕鱼为生,船为交通工具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气候炎热,大多过游牧生活
热带沙漠气候,减少热风、热量进 入室内 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3.多样的地域文化 • 亚洲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有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1)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如图①。 • (2)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如图②。
2018/5/10 鲁山二高地理备课组
• 2.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 (1)特征:复杂多样、________________ ,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热带季风 热带沙漠 • (2)主要气候类型:A处__________ 气候,B处_________ 气候,E处 温带大陆性 温带季风 ___________ 气候,X处__________ 气候,Q处____________ 气候,W处 亚热带季风 热带雨林 _________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