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记忆的测量—再认与知觉辨认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0级应用心理学姓名:XX学号:XXXXXX研究课题: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主试:XX XXX XXX等人引言: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提出假设:假设存在内隐记忆,那么也就存在启动效应。
被试对于已经学习过的词语辨认正确率应该显著高于没有学习过的新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存在内隐记忆,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点。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纸、笔、电脑、90个汉语词语。
80个汉语词语分为学习组和混淆组,每组40个。
缓冲词10个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含在学习词中,随机呈现。
低频词160 频率0.0008。
摘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出版社,1986年版学习用词:步兵、柴火、笛子、除夕、法规、火光、两极、罗盘、保健、邮政、省城、水牛、文稿、结局、大豆、饭碗、斧头、宫殿、极地、界限、暖流、铺盖、闪亮、身躯、手稿、天线、头目、退化、橡皮、雪茄、炎夏、遗体、叶片、云彩、脂肪、钟点、姊妹、冰雪、稻谷、电器混淆用词:标点、参数、垂体、对手、毫升、胶片、理念、场所、铃虫、桑叶、石墨、涂料、夜幕、云雾、顶端、反射、公务、海参、甲板、马车、前肢、砂砾、神奇、石板、手背、天堂、头部、宪兵、规格、羊羔、选集、音响、油脂、园地、朝阳、反常、笔杆、厕所、典礼、地址缓冲词:公会、河心、市长、文风、米行、器件、人情、亲兵、银子、石级实验程序:(1)被试坐到电脑前,主试向被试讲述如下指导语。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学习阶段,电脑屏幕上将会每秒呈现一个词语,请你认真记忆这些词语。
学习结束后我们会有两个测试过程,再认过程和知觉辨认过程。
再认过程中会从你学习的词语中随机选出20个并混入20个没学过的词语在屏幕上呈现。
每呈现一个词语,你需要判断是否学习过,如果不能确定可任意猜测。
知觉辨认过程将选出20个没学过的词语与已经学过的词语中剩余的20个混合,在电脑屏幕上以30ms的速度呈现,每次呈现一个。
你需要判断呈现的词语是否学习过,如果不确定可以任意猜测。
(2)学习每个被试按照5个缓冲词—40个学习词—5个缓冲词(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的顺序学习,每个词语呈现1秒。
学习词和缓冲词是随机呈现给被试的。
休息15分钟。
(3)测试每个被试做两个测试,再认和知觉辨认。
①再认呈现40个词,其中20个从40个学习词中随机选择,20个从40个混淆词中随机选取,由被试判断是否学习过,判断后主试将结果记录下来并呈现下一个词。
②知觉辨认随机呈现40个词,其中20个从剩下的20个学习词中随机选取,20个从剩下的20个混淆词中随机选取。
呈现时间为30ms,然后由被试判断是否学习过,判断结束后,主试将结果记录下来并呈现下一个词。
往返重复。
(4)更换被试,重复上述程序。
实验结果:再认过程的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学习过,“×”表示没学习过。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被试4 被试5 标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知觉辨认过程的结果如下表,“√”代表学习过,“×”代表没学习过。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被试4 被试5 标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5 ×√√√√√38 ××√×√×39 ×××√××40 √√√√√√讨论:(1)结果分析:①再认过程被试1的正确率为0.65,被试2的正确率为0.75,被试3的正确率为0.7,被试4的正确率为0.6,被试5的正确率为0.65。
被试1的虚报率0.05,被试2的虚报率0.15,被试3的虚报率0.10,被试4的虚报率0.35,被试5的虚报率0.40。
经Excel计算得总体正确率为0.67标准差为0.057,总体虚报率0.21标准差为0.156。
正确率虚报率被试1 0.65 0.05被试2 0.75 0.15被试3 0.7 0.1被试4 0.6 0.35被试5 0.65 0.4平均值0.67 0.21标准差0.057009 0.155724②知觉辨认过程被试1对新词辨认率为0.50,旧词辨认率为0.65,被试2对新词辨认率为0.40,旧词辨认率为0.60,被试3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60,旧词的辨认率为0.60,被试4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50,旧词辨认率为0.55,被试5对于新词的辨认率为0.55,对于旧词的辨认率为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