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与孔子的史学地位张京华摘要:《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
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今学者论及孔子,多由哲学一面立论,较少有人论及孔子的史学观念。
又学者所据以讨论的文献,主要限于《论语》一书。
钱玄同先生曾说:“我们要考孔子底学说和事迹,我以为只有《论语》比较的最可信据。
”[1](P70)此语虽然是在古史辨派兴起之际说出的,但是影响一直存在。
周予同先生曾说:“孔子的真相,到现在还在学者间研究而没有完全解决”,进而提出“描画出一个真的孔子的轮廓”的问题[2](P338-339)。
金景芳先生也提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呢?……有人说,真正可以称为孔子的遗产的,只有《论语》一书。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孔夫子变成‘空夫子’。
”[3]《汉书·艺文志》称《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所以最能代表孔子自己的思想。
除此之外,当属《六经》(实际为《五经》)。
其实在《六经》之外,如孙星衍所辑《孔子集语》,引用《六经》以外现存书目在220种以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孔子的学说与形象,未必不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然会因其一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孔子一生经历有宦游与讲学二大主题,二者有时交叉错落,有时也有明显的划分,如司马迁所说,曾有一个时期,“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随着宦游与讲学阶段的不同,孔子的思想旨趣也有不同。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是以“多闻”、“多能”和“博学”而著称于世的。
《庄子·秋水》:“河伯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所谓“少仲尼之闻”,意谓当时学者以孔子为闻见最广。
故儒家《六经》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非由孔子独创,而是孔子对于以往知识综合选择的一个结果。
《六经》是经过选择以后的“百科全书”。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4](《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种寄托于前代典章的做法,使得孔子的思想伴随着以往的历史而长存,但是客观上也更加分化了孔子的形象。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当时已能明此。
《春秋》旧以为孔子所删定。
孔子与《春秋》及鲁史的关系,最初的一个说法是“修”《春秋》,《左传》成公十四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由现代著作观念来说,“修史”一语是最为切实的,因为古代史学为专门之业,世官史职,编年载籍陈陈相因,诸子之学可以是“空言”,史学则本非一人可以杜撰。
但是到孟子时,则不言“修”而言“作”。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至司马迁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4](《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5](《汉书·司马迁传赞》),都使用了“作”字。
司马迁的本意,是指孔子曾做修《春秋》之事,但是后人理解转生误会,如张载说:“《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自作,惟孟子为能知之。
”所以学者不得不再加分辨。
杜预认为《春秋》是据鲁史而成,鲁史是据诸侯之赴告而成,说:“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仲尼因鲁史册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在典礼。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
其余则皆即用旧史。
”[6](《春秋左传集解·序》)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7](《朱子语类》)顾炎武说:“《春秋》因鲁史而修者也,《左氏传》采列国之史而作者也。
”[8](《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条》)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提出:“《春秋》本是鲁史本文,孔丘不曾修改。
……孔丘实未尝修《春秋》,更不曾作《春秋》。
”[9](《前言》P13-15)都认为《春秋》与鲁史有关,甚至是直接抄录了鲁史。
但是杨伯峻先生也承认孔子与《春秋》有关,说:“那么《春秋》和孔丘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孔丘曾经用《春秋》作过教本,传授弟子。
”[3]金景芳先生也说:“六经亦称六艺,实际上它是当时孔子为了教学所编的教科书。
”[3]本文同意选编教科书的说法。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后二年,孔子卒。
同时,《孔子世家》中还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而《韩非子》也有“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
’”、“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1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记载,子夏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
则知孔子确实是在晚年“退而不仕”的情况下,整理了《春秋》。
刘知幾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
”[11](《史通·六家》)这种文体,特别是二百余年中史官所作的持续的记载,不是孔子所能够“独创”的,这与以思想见长的诸子不同,刘勰说:“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
”[12](《文心雕龙·诸子》)诸子可以议论见志、空言游说,而史家不能。
所以旧史所说的孔子“著作”《春秋》,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拥有著作权”的“著作”。
杨伯峻先生曾举出例证,在今文家认为寓含一字之褒贬的地方,其实《春秋》与《汲冢竹书纪年》完全是一样的[9](《前言》P12-13)。
但是孔子仍然有可能“删削”过鲁史,因为为《春秋》作传的《左传》所增加的大量史料,同样应该源自鲁史,而孔子将其省略掉了。
匡亚明先生说:“孔子是把《春秋》作为现代史教材进行教学的,这只是一部分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大纲,也只能是提纲挈领,不能过分铺张繁复。
”[13](第九章,P363)本文同意这一说法。
《左传》旧以为《春秋》三传之一。
班固说:“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
”[5](《汉书·司马迁传赞》)刘知幾说:“《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
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
”[11](《史通·六家》)关于左丘明的身份,《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司马迁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4](《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及《汉书·艺文志》《春秋》家班固自注,都说:“左丘明,鲁太史。
”《史记·裴骃集解序》司马贞《索隐》说:“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
”刘知幾说:“丘明既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檮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其《传》广包他国,每事皆详。
”[11(《史通·申左》)以上数家都认为左丘明的身份是太史。
由《论语》孔子尊重其德行来看,他的年寿应该大过孔子。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司马迁要称之为鲁君子。
然而由于孔子弟子众多,影响巨大,又是删削鲁史,所以即使不为弟子,左丘明还是有可能为孔子所删削的《春秋》作传。
近代以来学者多怀疑左丘明其人,如杨伯峻先生说:“无论左丘明的姓氏如何,无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或同时人,但《左传》作者不可能是《论语》中的左丘明”[9](《前言》P32)。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的怀疑并不足以否定旧说,左丘明以鲁太史、鲁君子的身份,“以同圣之才,同在一国”[11](《史通·申左》),从而为《春秋》补充大量史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关于《左传》的真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证说:“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
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
至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幾‘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
疏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于简者,传之所载。
……经传同因国史而修,斯为显证。
”[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解释了《春秋》、《左传》二书有经后人所续的可能性,但是维持《左传》为左丘明所作的传统说法,而且论证了《左传》的性质与史料来源。
既然《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犹如后世史家的“纲目”与“长编”,则二书体例与内容原为历代史官所守所撰,其中言辞间有不甚一致之处的疑问,便也不难理解了。
《春秋》三传比较,刘知幾曾说:“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
战国之世,其事罕闻。
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谷梁》又立于学。
至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
……必扬榷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
……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二传之义有五短。
……然自丘明之后,迄及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寝废。
之晋太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
……由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
”[11](《史通·申左》)所说概述出《左传》与《公》《谷》二传的沉浮互动,同时也揭示出二者在经、史两途上的不同归属。
蒋伯潜先生曾概述说:“《左传》不当附《春秋经》,前人已多言之。
卢植、王接曰:‘左氏自是一家言,不主为经而发。
’高祜、贺循亦皆谓《左传》为史。
《大中遗事》及《北梦琐言》并载唐陈商亦称:‘左丘明为鲁史,记述时政,以日繁月,本非扶助圣经,是太史之流。
……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朱子亦言:‘《左传》是史学,《公》、《谷》是经学。
’叶梦得曰:‘《左传》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事,而事未必实;《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
’吴澄也说:‘载事则《左传》详于《公》、《谷》,释经则《公》、《谷》精于《左氏》。
’刘逢禄曰:‘《左传》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
’”[15](第十章《〈春秋〉经、传述要P115)杨伯峻先生也说:“《左传》的解《经》,不像《公羊》和《谷梁》。
……何休《公羊解诂》和唐人徐彦的《疏》……有所谓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之义,现在看来,不是穿凿附会,便是迂腐迷信。
”“总而言之,《公羊传》、《谷梁传》,不是空话,便是怪话,极少具体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