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形成原因 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
经济: 政治: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 主张 微,诸侯争霸兼并政治分裂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阶级: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提供条件 文化: 私学兴起 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
考 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
• • • • • •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 3、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4、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5、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史论结合) 6、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注重从内容、影响等)
(2)人性上:①孟子主张“性本善” ②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①荀子主张“制天命” ②老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②道家主张“消极避世”(“逍遥、超脱”)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 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 的借鉴。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 • • • • 1、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说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2、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学习,谈谈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认识? 3、结合所学分析墨家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之后不受重视? 4、通过本课学习概括春秋战国出现的治国思想? 5、总结诸子百家中对立的观点? 6、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 因
• (1)客观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 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 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 图自强。 (2)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 时统治者的需要。
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 序。 •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适应君主专 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 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纲: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5年11考 5年8考 •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读:1、孔子、老子的主张 •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原因及各派主张 • 3、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 内容探究:高考命题中,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强ຫໍສະໝຸດ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走 向崩溃。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兴起,早就了一大批士人。 (4)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
化,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 的演变仍是重点。三者结合命题可能性很大,难度偏大。
• 形式探究: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注重新材料、
新情境的运用和理解;材料题也可能出现,多从中国古代儒家思 想与同时期的经济以及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设计题目。注意 与时代热点、法国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相结合。
备 考 视 点
•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史观角度:从文明传承角度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 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 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 贵贱等内容。
• 热点角度:联系当今社会,注意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 热点追踪: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我们党的
执政理念。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复习时 要引起足够重视。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 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 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 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 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 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 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 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 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由于只有官府 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 春秋时 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 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 。 由于礼崩乐坏、 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 六艺知识, 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 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 念。
思想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评价:3.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WHY?) ①经济:战国中期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②政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本课学习概括春秋战国出现的治国思想?
霸道
王道
帝道
(2012天津高考,节选)
“性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
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 (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 • ①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对 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②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丰富博学的教育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
主张:①实行仁政;②无为而治;③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①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②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
总结诸子百家中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②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儒家)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道家)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儒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整体把握 “百家争鸣”
荀子、韩非子 老子、孔子、庄子 墨子
• 1.(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4)古代儒家学者批 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C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育原则
(教学对象)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当仁不让于师
例 1 (2012· 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现的是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 B )
(2)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区别古代儒 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 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 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评价:2.战国时期,一度被视为显学(WHY?)
①政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②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解读】
1、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思想文化自由活跃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 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用要素
•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 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规范,认识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内容。
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1)政治方面:①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 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哲学方面:①孔子思想缺乏哲学思辨,他主张“敬鬼神而远 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 ②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具有丰富的辩证 法思想。 (3)侧重点方面:①孔子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 ②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 (4)地位:①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 象,被尊为“万 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 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 ②老子作为道家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 象,以宁静淡泊为要旨,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