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护理PPT
治疗方法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柴胡注射液4毫升或安痛定2毫升肌注,临床 多用于高热的临时处理。 ➢消炎痛栓一枚置肛 ➢阿司匹林0.3-0.6克,每天3次,哮喘患者及 有出血倾向、活动性出血患者禁用; ➢扑热息痛:0.25-0.5克,每天3次,肝肾功能 受损者禁用。
物理降温
冰袋和冰囊降温法 温水擦浴 乙醇擦浴 灌肠降温法 控温毯降温法 冰帽机降温法 静脉降温法
发热的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尤其对有循环衰竭、呼吸 窘迫均提示病情危重,更应密切监测。
✓病情观察 ✓定时测体温 ✓基础护理 ✓补充营养和水分 ✓心理护理 ✓安全护理
病情观察
✓测体温:每4小时测一次,正常3天 后,每天一次。 ✓观察热型、呼吸、脉搏、血压。 ✓伴随症状 ✓治疗效果 ✓观察饮水、饮食量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 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是指体温持续在39℃~ 40℃及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 超过1℃。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
2.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是指体温在39℃以上, 24小时内温差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期等。
✓黏膜出血: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再生障碍 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肝脾肿大:病毒性肝炎、肝胆系感染、淋巴瘤等。 ✓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皮疹:见于麻疹、风疹、水痘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白细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细 菌感染,淋巴比列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幼稚 细胞增多提示白血病。 ✓尿常规 ✓便常规 ✓其他: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提供做相应 检查。
分期
特点
体温上升期 体温<调定点 (寒战期) 水平;产热
↑>散热↓
高热期 体温=调定点
(热稽留期) 水平.产热=散 热
临床表现
乏力、肌肉酸痛、 皮肤苍白 、畏寒 或寒战等
皮肤发红,温度上 升,出汗(热病容)
体温下降期 体温>调定点 皮肤潮湿(大量出 (出汗期) 水平,产热↓< 汗),体温下降
散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达39℃或以上, 持续数天后又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体温又渐升,如 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 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
伴随症状
✓寒战: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
✓不适用于血液病患者,因其凝血机制不好, 行酒精擦浴时往往会出现出血点。 ✓年老体弱患者行酒精擦浴易出现虚脱故最好 不用。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不要用酒精擦浴,因新生 儿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而大脑皮层发育 不完善,神经鞘未完全形成,易形成酒精中 毒,患儿惊厥加重,以致死亡
灌肠降温法
• 对温水擦浴和乙醇擦浴都不能降温的患者可选用灌肠 降温法。 • 一般可选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 保留30分钟后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
温水擦浴
• 如患者降温效果不满意,体温上升至40 ℃以上者,可
给予温水或乙醇擦浴。
• 水温选择:38-40℃。 • 部位: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处稍用力擦 拭,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 • 擦浴过程不要超过20分钟,避免病人着凉。注意病人 的耐受性,擦浴后,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表面有无发 红、苍白、出血点、感觉异常。 • 半小时后测量病人体温,体温有所 下降视为有效。
冰袋和冰囊降温法
• 患者体温在39℃以上,可用冰袋或者冰囊降温法。 • 部位: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血管丰富处。 • 时间: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或产 生继发效应。长时间使用者,休息60分钟后再使用,给 予局部组织复原时间。 •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每10分钟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 色,病人局部皮肤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 • 使用冰袋降温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 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 • 使用过程中,检查冰块融化情况,及时更换与添加。 • 冰袋完整、无漏水,布套干燥。
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的诊断
♪ 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 过38.5℃而未明确致病病因者;少于两周 为急性发热 。 ♪ 长期低热:长期低烧超过一个月以上 ♪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 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 时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 43℃则很少存活。
安全护理
✓发生躁动不安、谵妄、抽搐时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或加床栏。 ✓预防并发症:高热伴惊厥时可给予人工冬眠疗法。
人工冬眠疗法
• 人工冬眠疗法,就在于减轻机体的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冬 眠状态(如类似过冬的青蛙等动物),以降低代谢、减轻细胞耗氧、 改善微循环、免于细胞遭受严重损害,为其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 时间,提供了前题。这是人类医学及仿生物学共同研究的结果, 故而称谓人工冬眠疗法。
• 人工冬眠药物配方: 常用者有3种: 冬眠合剂I号: 哌替啶(度冷丁)100mg、氯丙嗪(冬眠灵) 50mg、异丙嗪50mg。 冬眠合剂II号:哌替啶100mg、异丙嗪50mg、氢化麦角碱(安得 静)0.6mg。 冬眠合剂IV号:哌替啶100mg、异丙嗪50mg、乙酰丙嗪20mg
弛张热
间歇热
静脉降温法
•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很快,降 温效果较差。有人开展了中枢性高热静脉物理降温的临 床研究,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 待液体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 脉输注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 温有效率达100%。
注意事项
➢对冷敏感的病人应用温水擦浴,不宜使用其他任何物理方法降温。 ➢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 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 ➢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 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会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擦浴时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用物理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 脉搏、呼吸及神志的变化。 ➢使用冰块降温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 温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探头应 放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回归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 关领域专业人士。
定时测体温
普通病人每天测1次;新病人每天测量 3次,连测3天;发热病人每天测量4次、 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到体温恢 复正常3天后,每天一次。
加强基础护理
✓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加强通风。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
理,饮食前后均应漱口。口唇干燥者可 涂以液态石蜡油;有疱疹者可用抗生素 或抗病毒软膏。
发热的临床分度
根据口表温度的高低可分为 ✓ 正常体温: 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温度为36.3~37.2℃ ✓ 低热 37.3~38℃ ✓ 中等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热时相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相 • 体温上升期 • 高热期 • 体温下降期
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然升高到39℃以 上,然后下降到正常或正常以下,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 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肾炎等。
4.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 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与无热期各持续数 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霍奇金病等。
控温毯降温法
• 通过调节控温毯中循环水的温度来降低皮温,增加皮肤 散热,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 接触病人面积大,控温效果稳定,不易反弹。 •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操作方便。
冰帽机降温法
• 对于脑损伤、脑水肿的患者可选用冰帽机降温法。 • 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 脑保护作用。 • 观察头部皮肤情况,尤其注意耳廓部位有无青紫、 麻木及冻伤发生。 • 注意心率变化,有无房颤、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的 发生。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汗
湿衣服及床单 ;条件允许应给予洗头、擦身以 保持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避免对流风。
补充营养和水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每天3000ML为宜。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 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心理护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正确评估发热时病 人的心理状态, 对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缓解其紧张情绪。 ✓经常巡视病人,给予精神安慰,解除不适,满足病人的 需要。
乙醇擦浴
• 多用于40℃以上的高热病人 •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在皮肤上迅速蒸发, 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而降低皮肤的湿度, 进而降低身体的温度。又因为乙醇具有刺激皮肤 血管扩张的作用,故其散热能力较强。 浓度为30%-50%,温度为30 ℃。 • 擦浴部位:腋窝、肘窝、手心、腹股沟、腘窝 • 禁忌部位: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部。
病因
• 急性发热 • 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 • 非感染性发热: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症、颅内损伤、惊
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 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血、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