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校勘学
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
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
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
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
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
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
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
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
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
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
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
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
课堂讨论(2学时)
5.古文献学史
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
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
使学
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
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先秦(6学时)
“轴心时代”
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
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
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
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
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四门十哲
《显学》“儒分为八”
孟子
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
一、诸子文献的特点
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
《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
三、 两汉经学的传授源流
(一)各种经书的今古文传授源流以及今文十四博士的设立(二)结合《经学历史》来看两汉经学的传授特点
1师法与家法
2两汉经学的不同特点
(三)官方审定经义、校定经字的活动
1石渠阁议
2白虎观会议
3熹平石经
四、 其他文献的整理
五、 经今古文学
(一)今文、古文的名称由来
(二)今文经、古文经的来历
(三)经今古文的区别
1写本不同(1)字体不同(2)异文(3)篇章不同
2说解不同
3宗旨不同
(四)今古文之争
1、今古文之争的过程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2、今古文之争的特点
六、纬学与纬书
(一)谶纬的区别
(二)纬学与两汉经今古文学的关系
(三)纬书的来源
(四)纬书的流传与散失
(五)纬书的价值
第二节董仲舒
一、生平、著作
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司马迁
第四节刘向、刘歆
一、生平、著作
二、古文献学上的成就
1校理群书
2目录学
第五节王充
第六节许慎
一、生平、著作
二、《五经异义》1缘由与意义2体例3内容特点4价值
三、《说文解字》
第七节郑玄
一、生平、著作
《后汉书》卷三五本传。
《戒子书》。
二、古文献学上的特点:
1兼通经今古文,成一家之学
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
3辨章学术、综考六艺
4成就与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国家图书的聚散
二、 本时期思想学术状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经学与玄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 语言文字学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概况
五、 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与汲冢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二节何晏、王弼
何晏:生平与学术;《论语集解》的特点
王弼:生平与学术;《周易注》的特点
第三节虞翻、王肃
王肃学术特点:
1反对郑学,得失兼有。
2著作;与几部古书的关系
第四节韦昭、杜预
第五节、史书注家
第六节、颜之推
第四章隋唐五代(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从分立到统一
(一) 南学与北学
(二) 唐代经学的统一
二、 从信古到疑古
三、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
第二节陆德明
一、 生平、著作
二、 《经典释文》注释体例
三、 古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孔颖达、贾公彦等与诸唐疏
一、 孔颖达和《五经正义》
二、 九部唐疏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颜师古
《汉书注》的特点和成就
第五节《文选》注家李善及“五臣”
李善注的特点和成就
“五臣”注的特点
第六节刘知几
第七节司马贞、张守节
第五章宋辽金(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政治概况及其对于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疑辨之风的兴起
(一)仁宗庆历时期(1041-1048)是经学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二)宋代疑辨风气产生发展的经过
(三)疑辨风气形成的原因
三、宋代的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
(一)宋代的思想学术流派与古文献学的关系
(二)训诂考据之学的发展及其对义理之学的影响
四、语言文字学的成就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五、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欧阳修、曾巩
一、 欧阳修生平著作
二、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三、 金石学的开创之功
第三节王安石
第四节郑樵
一、 生平著作
二、《容斋随笔》
第六节朱熹
一、 朱熹的生平、著述、思想
二、理学思想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古文献学特点与成就
(一)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并重
(二)辨伪学
(三)注重校勘
第七节廖莹中、岳氏及其他校勘家
第八节王应麟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渊源和特点
三、古文献学上的特点和成就
《困学纪闻》的写作、内容和特点
第九节王若虚
第六章元明(6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思想学术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胡三省
第四节杨慎
第五节胡应麟
第六节方以智
第七章清及近代(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清及近代古文献学的特点和分期
经、史、子、集各类文献的整理概况和主要成就第二节顾炎武
第三节黄宗羲
第四节阎若璩
第五节惠栋
第六节钱大昕
第七节戴震
第八节段玉裁
第九节王念孙、王引之
第十节卢文弨、顾广圻
第十一节章学诚
第十二节龚自珍、魏源
第十三节俞樾、孙诒让
第十四节章炳麟、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