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所有的“人性的东西”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AI和人的差异AI会越来越接近人类,但最终和人类完全不是一类在谈论起AI或“有头有脑,有手有脚”的机器人的时候,有人一定会说:“无论是AI也好,是机器人也好,总归是人造出来的。
我不知道什么技术奇点之类的东西,即便到达技术奇点,人造的东西也不可能和人处于同一个水平。
”确实如此,“无限地接近(人)”意味着“有一个不可能超越的”境界。
“AI当然和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因此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这么去思考,那么“AI和最后留下来的人的差别是什么呢”“AI和最后应该留下来的人的差别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值得透彻思考。
人到底是什么?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人只是自然界中最为弱小的一根苇草而已,但却是能够思考的苇草”“我思故我在”等哲学家的名言,如这些哲学家所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074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但是,“思考”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解释,“思考”是人脑具备的记忆内存和逻辑a推理系统的一种活动方式。
有趣的是,AI可以复制这样的活动,之前也谈过AI的这种复制的效率非常高。
因此,AI或许不仅可以接触到人的本质—“哲学思考”,而且我认为AI在“哲学思考”上很快也会有所建树。
除“思考”以外,脑袋里所发生的事人和AI不同的地方,我认为还在于“思考以外的事情”。
是人,总有“漂亮”“舒适”“美味”“疼痛”这样的“感觉”,还有像“快乐”“奇怪”“痛苦”“悲哀”“生气”“奇妙”“可爱”“可怕”这样“感性”的东西,这些都是逻辑和内存(记忆)混合作用的产物。
现实中,在谈到机器人和AI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说:“机器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的判断是冷酷的,是不受感情左右的!”极端地说,如果说“人性的本质”集中在“灵魂”,那么“机器人是没有灵魂的”!是的,“灵魂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
“灵魂”不只包含了“感觉”“感情”,还包含“意志”“信念”等内涵。
现在看来,“机器人、AI里面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含义”。
有的说法认为,人一死,“灵魂”就从“肉体”上分离出去了,换一句话说就是,“肉体死了,灵魂还在”。
当然,这个说法正确与否,现在没有谁知道。
这是因为,现实中,活着的人一次还没有死过(死了a 在IT领域里,常常会用到逻辑这样的词汇,这里的意思比较广义,是指“逻辑性的数字处理系统的总称”,除了1和0这样的“二值逻辑”处理以外,还包含“多值”处理系统。
075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的人再也没法活在世上)。
也许我们读过类似这样的诗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在用死和活这种看来矛盾的说法来比喻人的情操、道德,或对现实的一些观点等。
我想诗人可能也在延伸“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吧。
经常有人拿“临死体验”来说“有人看到过死后的世界如何如何”。
我本人对这样的说法实在不敢恭维,因为科学上讲不通。
但是,我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确实提到过“如果把人脑放在培养液里面,持续供给氧气和营养,即便没有身体,人还可以一直活下去”。
感觉好像和“从肉体分离出去的灵魂”有点像,但是我觉得从科学上看,也不是什么神秘学。
所谓的“临死体验”,应该和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幻觉”类似,虽然肉体活动暂时停止了,但是人脑“梦见”了一些东西而已。
其实可以理解成被一些“伪信号”(和管辖我们的五官信号无关)刺激,促使“内存记忆和逻辑系统的活动”。
因为有内存记忆的参与,所以会“梦见”“生死界河的三途河(出自《金光明经》)”“花草树木”甚至“已经过世的人的容貌”。
暧昧的“灵魂”分界线我们在思考“灵魂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点是不能忘掉的,那就是“人以外的动物有没有灵魂呢”。
也许大多数人会说:“人以外的动物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本质的不同!”某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当大脑的构造达到076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一定水平后,就宿有灵魂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粗暴,但是如果说成“大脑在达到一定水平后所获得的功能,为了方便叫作‘灵魂’”,我倒不是特别反对。
重要的是,如何界定大脑的功能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一定水平,经过质的飞跃后,就达到天和地的差别。
)假如到一定的水平后,为了方便,即便叫作“灵魂”,其分界线到底是什么,还是比较暧昧的。
例如,拿“感觉”来说,任何动物都有“感觉”,并且和仅有的一点内存记忆和逻辑思维组合作用,产生了“意思”,并付诸行动。
猴子通过眼睛看到树上的果子,这时猴子通过记忆挖掘出一种“感觉(视觉)”,也就是“这种果子非常好吃(味觉)”,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果子”这一种行动的“意志”。
还有老鼠看到猫头鹰就马上钻进洞穴里,羚羊看到狮子就奔跑这样的现象,虽可以单纯地说是“本能”,其实究其本质和前面猴子摘果子是一样的。
反之,有的人脑天生就有缺陷,或者由于后天的事故造成脑损伤而导致脑功能障碍或功能不健全等,即便是看同一个东西,有人会有“震撼灵魂”的感动,也有人会有“好漂亮啊”的感受,或者也有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当然也有人有“厌烦”的心理。
究其本质,我想这个问题,不是1和0的问题,也不是优和劣的问题,其实是“脑活动的复杂程度”和“这种活动(受到刺激的强弱程度)”的差异而已。
因此,我不赞成轻易使用“灵魂”这样的词汇。
必要的“本质讨论”我们再次回到“AI和人的差别”这个问题上。
077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先来想想这个问题:“在到达技术奇点以后,AI所持有内存的记忆和逻辑,其覆盖范围和人类完全一样,而其综合能力凌驾于人类大脑的能力水平”。
另外,如果你认为“AI也可以模拟人的感觉”,那么AI和人类的差异就会变得非常小。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AI和人的差异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毕竟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如果有人有期望,也不是不可以认为:“AI和人几乎没有差别。
”就这个问题,在这里先不急于得出结论,接下来慢慢思考这个问题。
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言,之前也讲述过“从人的功能上来说,和将来的AI相比,本质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就“你”“我”这些个体本身来说,和AI的差异,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或许,大家会觉得非常难懂,其实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的一种意见。
后面的内容中会具体论述。
再进一步,有人会强调:“只要是人在制造AI,那么一开始就应该使其和人本质不同。
”如果把AI做成和人一样,那么AI是无法拯救人类的。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极其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要数“爱恨”了,也就是“爱”的感情和“恨”的感情。
接下来先看看“爱”和078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恨”是怎么回事。
父母和孩子的爱,家族的爱,男女之间的爱“爱”,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或许可以这么说:“爱是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的一种心情。
”“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此不一一展开,只就“四种爱的形式”作讨论。
第一种:父母和孩子的爱。
第二种:男女之间的爱(恋爱)。
第三种:对祖国、故乡、同胞的爱,为了共同目的一起战斗的伙伴的连带感。
第四种:对旁人的同情心。
“父母和孩子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本能的东西,比较好理解。
近年来变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更加浓密。
或许可以解释成由于小孩在母亲肚子里待过一段时间,母子之间有过一段密切接触的缘故,这在许多哺乳类动物中有类似倾向。
家族之间的爱是上述类型派生出来的。
而兄弟间、姐妹间有深厚感情,与其说是血缘的连带,不如说是常年生活在一起的缘故,其实和后面的“同胞之间的爱”比较相近。
再看“男女之间的爱(恋爱)”(其他动物有不同的表现),本来可以说是由于为了“种的延续”而由“生殖本能(性欲)”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
简单来说,如果换成其他动物,强壮的、力气大的雄性(或者被雌性许可的雄性)经过战斗达到“种的延续”的“生殖本能(性欲)”目079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的,而输了的则怏怏离去。
但是换成人,就会加入许多复杂的感情色彩,例如无数以恋爱为主题的小说、诗歌a。
“恋爱感情”到底是因何而起,在此无法简单分析出来。
我认为基本上应该是基于“无意识的一种伴随性行为快乐的预感”这么一个事实,当然这不是很全面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对“别人的心”的一种好奇和控制欲望。
大多数人在有了这种好奇和欲望后,越是得不到满足,其感情会变得越强烈。
如果存在竞争对手,还可能变成“嫉妒心理”。
有时候强烈的欲望和嫉妒心理还会融为一体,互相作用,愈发使其高涨。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温柔,温馨”,我们会在后面讲述。
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以“无法理喻”为主题的小说《异邦人》里是这么描述的:“爱就是‘欲望’‘温馨’和‘理性,理解’的混合物”。
归属意识,忠诚心,连带感第三种是“对祖国、故乡、同胞的爱,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战斗的伙伴的连带感”的爱。
人类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感情,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归属意识”“忠诚心”“连带感”更贴切一些。
如果把“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的这种心情”定义成“爱”,确实这种心情才是真正的“爱”。
当一个群体和另外的群体竞争甚至战斗的时候,如果这个群体的成a AI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恋爱小说、电影、诗歌等和恋爱主题相关的事物全部记住,抽出共同点并加以归类,便大致能够理解人类的恋爱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这样的,或许AI可以写出感人的恋爱抒情小说。
080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员都有强烈的集体精神,每个成员都拥有“为了这个群体而牺牲自己”的气魄,这个群体就变得有利。
所以,自古以来,群体的领导者往往在这上面下功夫,例如激起人们的“民族热情”“爱国热情”等,为此,本来只不过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扩大形式,有时候会凌驾于一切,而变得越发强烈。
“同一个故乡的”“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过的”等都是体现强劲的“连带感(或叫一体感)”的重要因素,但光这点还不够,在此之上,还需要加上“思想信仰的一致”,而且这个“思想信仰的一致”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信仰同一种宗教”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用几个字来表达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仁、智、勇、信、义、忠、孝。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几个字的含义。
“仁”意味着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所持有的“人间的爱”和“宽容之心”,与之相对的“忠”则意味着下属对国家、君主所持有的“真心”,这里说的“对所属的群体的忠诚心和集体感”就相当于“忠”。
古代的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人对“忠孝”“信义”等持有特别的感受。
慈爱,同情之心第四种是“对旁人的同情之心”。
这里的对象既不是父母孩子,也不是恋人,也不是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也没有一致的思想信仰,唯一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一样都是人”。
对素不相识的人有一种“同情之心”也就是“爱心”,这种“爱心”也被叫作“博爱”或“博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