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文-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应用文-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摘要] 本文从
方式上对中国可持续
进行了分析,
归纳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内涵及特色,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方式。

指出应结合新形势的变化,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和契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一方面要在县区实验区基础上向乡镇街道延伸,另一方面要探索跨行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此,在理论政策层面要进行创新,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调整;对策举措
从1986年我国着手实施“
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算起,可持续发展实践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如今又碰到了怎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政策方面的调整?亟需我们结合新的发展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源于生态学,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反思后形成的“新”发展观,也是对资源的一种
战略。

上世纪80年代,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社会、能源方面的危机感,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987年,联合国世界
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地方行动
》,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议程向行动尤其是地方行动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国际化共识,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

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

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
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

1996年,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1996年,把推进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次推进到地方层次。

1997年,将1986年就着手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决定在国内16个省、市、地区开展地方试点。

至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进入到地方政府,更深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建设层面。

截至2005年底,共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2个,省(市、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多个。

可见,在对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理解和接受的20多年中,人类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走向了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概念和战略性名词出现在政府文件与报告中,而且逐渐地体现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与项目。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践方式。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只有从现
实的生活实践中回溯既往发展模式,总结
教训,又能躬身于实践探索,抓住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探索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方式
实验区的实践,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稳定成熟且规范的一种实践方式。

中国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到地方。

重点选择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市、县和大城市的行政区,省级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到建制镇。

通过设置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的实验区,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为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的实施作出示范。

这一实践方式,一是选定实践的范围,从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设置实验区,选定一些市、县和大城市的行政区作为实验区,这从地理区域来看可以说成是实验的“点”;二是确定实践的内容,主要是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三是拟定实践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拉动、公众参与和保证来实施;四是创设实践推进的机制,就是通过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实验区的典型影响,发挥示范效应;五是实践的进程分为实验区和示范区两个层级,实验区六年验收合格升级为示范区。

综合上述几方面,实验区作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选定一些适度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所含内容的实践,探索发展道路,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典型示范,以便在其他地方有效推广普及。

实验区建设这种实践方式的核心是通过实验区这一个“点”上的实验和示范,为可持续发展积累和创造经验,继而再把“点”上取得的经验在更大的“面”上推广,从而更好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实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展开,已有20多个实验区通过验收而升格为示范区,国家级实验区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再加上各省市设立的实验区,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实验区建设真正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下一步发展的趋势便是“连点成面”或者“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实验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可持续发展付诸于实践的创新,既是可持续发展实践在一定空间地域上的表现,又是中国社会制度体制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具有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探索性。

与我国进行的改革探索一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也以尝试实验为主。

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积累不足,以实验区的形式,在局部地区试点、总结经验、再加以推广是理智的选择。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地域辽阔、国情复杂的现实,无论是经济、科技基础,还是社会、环境基础,都不具备进行大面积推进的条件,只有通过搞实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可操作性。

实验区以具体县区镇为切入点,恰当地界定了时空地域范围,有利于组织实践。

只有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必须落到实处,落实到具体地域,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案。

因此,建立实验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行政性。

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中国国情,依靠政府强大的公共权力,引导、约束、调控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动员是实验区建设和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在各实验区,均组成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
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管理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工作。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实验示范基地。

实验区在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探索之后,在凝炼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机制与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对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是隶属于传统行政区下的实验,并没有超越行政区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而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一个受、资源、环境、社会等多重条件约束的新时期。

具体而言,就是如何通过城市化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区域都市圈的形成便是二者相互作用下的空间格局表现。

目前我国区域空间范围内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从“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一体化经济”。

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趋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