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舟子的悲歌》
(1951年) 一张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 荒寂的海上谁做伴! 啊!没有伴!没有伴! 除了黄昏一片云, 除了午夜一颗星, 除了心头一个影, 还有一卷惠特曼。 我心里有一首歌, 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 今晚我敞开胸怀舱里卧, 不怕那海鸥偷笑我: 它那歌喉也差不多! 我唱起歌来大海你来和: 男低音是浪和波, 男高音是我。 昨夜, 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 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五四运动前后的孕育 期;1923至1926年的摇篮期;1926至1937年的成熟期;1937至1945年的 低潮期。 当代台湾文学大致可分为: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迁台的过渡期;五十 年代前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八九 十年代。
• (二)、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 主要是指现代派文学对西 方现代主义的追求、效法时所 表现出的大体相似的倾向。台 湾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 “向内转”,并由这一基本倾 向派生出现代派文学的其他特 征。
(三)现 代派诗歌
台湾现代 派文学的发端 以现代派诗的 兴起为标志。 1953年2月 1日,诗人纪弦 首先创办了《 现代诗》季刊 ,是台湾现代 派文学发端的 重要标志。 有影响的 诗人 :余光中 、痖弦、洛夫 、罗门、纪弦 。
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1917年毕业于安徽省 立第一女子师范,留校任教。1950年去台湾, 1973年退休,专事写作。1999年在台湾去世。 • 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 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 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 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 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 集。
三、台湾文学的历程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从 台湾新文学运动开始算起至今,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本 世纪二十年代初台湾新文学的 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台湾回归祖国是台湾文学的第 一阶段——现代文学阶段,因 其全程都在日据时期内,故又 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以光 复作为界碑往后为第二阶段, 称当代台湾文学。
3、余光中的乡愁诗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 那些诗作。
• 比如,《舟子的悲歌》、《芝加哥》、《我之固体化》、《当我死时》、 《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特别是诗人在70年代的许多作品, 如《小时候》、《呼唤》、《大江东去》、《雨后去夏菁》和著名的《乡 愁》、《白玉苦瓜》等。
•
二、台湾文学的特点
台湾文学具有某些与大陆文学稍 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 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 (一)鲜明的民族性。 • 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 开始至”五四“、三十年代乃至当代 文学,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爱国 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传统。 • (二)突出的地域性。 • 台湾著名评论家叶石涛在《论台 湾文学应走的方向》一文中指出:台 湾虽然保持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但外 来的文化,也在建筑、村落、语言、 音乐、宗教、风俗等方面留下了它的 痕迹,这些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 都使台湾文学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 (三)强烈的兼蓄性。 • 在台湾文学中,中西文学表现艺 术熔为一炉,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上 都有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
本期阅读推荐:
苏雪林散文 林海音《城南 旧事》 余光中诗歌。 •
• • • • • • •
课随堂调查二:
“同性恋现象调查”,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有强烈恶感,可以 不参与本次调查。 1、你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 2、你的态度是什么?(请在以下的选项中任选一项) A.支持。这是个人选择的权利和问题,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B.反对。这是反自然的不道德现象。 C.中立。他人选择跟我无关,自己的人生不会接受,两不相干。 D.其他态度。请补充————
• ★余 光中
• 余光 中是享 誉海内 外的台 湾当代 著名诗 人和散 文家。 1928年9 月9日生 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 春。
★余光中的乡愁诗
1、台湾的乡愁文学 乡愁文学,在台湾又称“ 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 最初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 期,后来逐渐成为台湾文学创 作中最常见、影响广泛的文学 思潮。它是台湾同胞渴望回归 故里,思念落叶归根的怀亲观 • 台湾文学评论家何欣认为:“就题材 念的一种反映。 而论,这20多年的文学作品有将近一半是 具象化的乡愁。由于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 怀念,我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 ” • 章亚昕说:“台湾新诗的回归与乡愁 ,都意味着对家园的追求,不乏民族的亲 情及对未来的向往„„” • 陈君华说:“余光中是中国20世纪诗 文双绝的大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7部 诗集和12部散文集,可谓著作等身。”
四、怀乡思亲的女作家
五十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 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文艺界 也掀起一股反共文学思潮。
• “战斗文艺”占据文坛。 • 军职文人登上文坛。 • 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 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 • “怀乡思亲”女作家。
•
★苏雪林
苏雪林曾用名瑞 奴、瑞庐,字雪林Hale Waihona Puke 笔名绿漪、灵芬等, 原籍安徽太平县。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台湾省苗栗县人。1919年出生 于日本大阪。 林海音到台湾后,初期主 要撰写散文和杂文,1957年前 后开始小说创作。
•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 事》、《晓云》、《孟珠的旅程》、 《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 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 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 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 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 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 剧命运。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 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
陈君华说:“余光中是中国20 世纪诗文双绝的大作家,迄今为止 已出版了17部诗集和12部散文集, 可谓著作等身。”
他的诗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格律诗的时期(1950-1957 ),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也受西 方浪漫派的启发; 二是西化实验时期(1958-1960 • ),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美国文 学和现代绘画史,受到西方文学艺 术的影响,并卷入当时台湾现代诗 的潮流; 三是反对西化提倡古典主义时 期(1961-1964),他与全盘西化论 者曾有激烈论争,逐渐回归中国古 典诗歌的传统; 四是民主写实时期(1965年至 今),以《在冷战的年代》、《白 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诗为 代表。
《白玉苦瓜》
(1974年)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陈芳明说:“乡愁,依旧是他的主题…… • 距离可以产生美感,这无疑是相当传统的创作• 方式。” • • • • • •
《乡愁》(1972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港台文學
之 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借文学的慧眼看人生百态,用文学的心灵悟人性善恶!
台湾评论家林曙光在评述台 湾新文学时说:“本质上它始终 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 也可以说,它是发源于中国新文 学运动的主流的一个光荣传统与 灿烂历史的支流。” • 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 在《论台湾文学应走的方向》一 文中写道:“拥有几达六十年历 史的台湾文学,一直属于中国文 学的一部分,从来没有脱离过民 族文学的立场,所有台湾作家都 因台湾文学是构成中国文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而觉得骄傲自负。 我 们在台湾文学里看到的是中国文 学不灭的延续”。 •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指出: “台湾新文学,受影响于和中国 五四启蒙运动有密切关联的白话 一、台湾文学的基本性质 文学运动,并且在整个发展过程 中,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文学 从文学本身来看:台湾文学有两 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以中 个渊源,一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 国为民族归属取向的政治、文化、 化传统,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 社会运动之一环。” 潮。
苏雪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在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等领域, 都有相当的成就。 台湾文学界评价她:“她的声誉之著,学养之 深,成就之伟和影响之大,恐怕更要以矫然独步, 或首屈一指来为她而群相推许的吧。”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有一位署名梦园的作者 在1935年第1卷第4期的 《读书顾问》季刊上发 表题为《苏雪林的词藻》 的文章说:“她的散文, 无论是文言语体,浩瀚 处如长江大河,滔滔倾 泻,细腻处如潭水湖光, 涟漪荡漾,实具有阳刚 阴柔两种美。她的批评 文字,最多最好,没有 一部不是超卓的,笔锋 犀利引证确当,论断精 严,洋洋洒洒,处处引 人入胜,叫人一气读下, 不肯放开。”
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 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
•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 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 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 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小说是借 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来观 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 在她周围的人,使人感到真实又充 满情趣。
五、现 代派文 学和余 光中
•
黄国彬说:“表面看来,作品 只描写一只白玉苦瓜,其实它还包 含了三个主题:艺术本质、中国意 识、诗人自况。” •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诗集自 序中写道:“在这类诗中,整个民 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
4、余光中的乡愁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