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PPT课件

小儿推拿PPT课件


临床运用:
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
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 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
8、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按揉,
称揉肾顶。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运用:揉肾顶能收敛元 气,固表止汗,对自汗 , 盗汗 或大汗淋漓均有一定效果。
9、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肺经, 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 胸闷,气喘,出虚汗,脱肛 。
临床运用: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咳
嗽气喘,虚汗怕新华通讯社 的肺经虚寒证。清肺经能宣 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 咳,用于外感发热,咳嗽, 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临床运用:
补大肠能涩肠因脱,温中止
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 病症。清大肠能清利肠腑, 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 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 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症。
7、小肠:
位置:小指心侧边缘,自指
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 补 , 反 之 为 清 。 100—300 次。 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等。
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
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用于腹泻,便秘, 腹痛疳积等症。揉脐,摩腹, 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合用:治 腹泻,消化不良。
4。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 2—3 寸
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 揉 丹 田 , 摩 丹 田 。 揉 50— 1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 脱肛,疝气,尿潴留。
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的名称和十 四经穴,经外奇穴一样,也是采用 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制定名称: 例如: 1 、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 膀胱等。 2、根据人体的部位命名:如五指节, 腹脊。
3、根据五行学说命名:如脾土, 肝木。 4、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 5、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 6、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 等。 7、根据哲学名称:如阴阳、八卦。
3、心经:
位置:中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 心经。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 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 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运用:
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
于心火旺盛而致的高热神昏, 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临 床中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 合用。
(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 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而下 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 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
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 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 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 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呕吐恶心。 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 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 可用于小儿保健,起经壮身体, 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

3。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
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 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 便秘,肠鸣,吐泻。
小儿推拿
位常用穴 概述:在小儿推拿穴位中,一 为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和奇穴, 二为小儿推拿本身所具有的特定 穴位。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 1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 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 (2)小儿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经穴那 样有线路相连丰经络系统。 (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 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 六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面直推为
补,称补肾经,从指尖向指根方 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
泄泻,遗泥沙 ,虚喘,膀胱 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6、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
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 为补,从虎口向指尖推为清。 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痢疾, 便秘。
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 称揉肾纹。100—500次。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 毒内陷等。
临床运用:
揉 肾 纹 能 祛 风 明 目 , 散
瘀结。多用于目赤肿痛 , 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 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 足逆冷等症。
10、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
关节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或四指并 拔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 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 揉 各 5 次 , 推 100—300 次 。
主治:疳积,腹胀腹痛,气血
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 口唇破裂。 临床运用: 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 推之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 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 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症。
四横纹常配合补脾经,揉中
脘合用。在四横纹处用毫针 或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疳积效 果好。
1、小横纹:
头面部穴位:
1、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 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称推攒竹,又叫开天门,次数 30—50 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门, 则称为“大开天门”。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 开窍醒神,镇静,对于外感 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 宫,揉太阳合用。烦躁者与 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镇 静安神。
临床运用: 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 健体的功能。与补脾经,推三关, 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可疗小 儿疳积,脾虚泄泻,便秘,四肢 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不足 的慢性病症。推脊法从上至下, 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 用可起清热的作用。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
止呕。用于湿热重蒸,皮 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 痢疾等症。
2、肝经:
位置:食指末端罗纹面。 操 作 : 旋 推 为 补 , 称 补
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 为清,称清肝经。 100— 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
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运用: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 解郁除烦,多用于惊风,抽搐, 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3、山根:(山风,二门) 位置:两目眦之中。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运用: 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定神的 作用,掐山根、人中、老龙 配合:惊风,昏迷,抽搐。
4。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凹陷 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 牙关或揉牙关。5—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运用:主要用于受惊,受 风邪引起的牙关紧闭,口眼 歪斜。
位 置 : 掌 面 食 中 无 名 小
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 作 : 以 拇 指 甲 掐 或 拇 指侧推,掐5次,推 100—300次。
主 治 : 烦 躁 , 口 疮 , 唇
裂,腹胀等。 临床运用: 推 掐 小 横 纹 能 退 热 , 消 胀,散结,多用于脾胃 热结,口唇破料及腹胀 等症。
1、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
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工拇指端按揉, 称揉掌小横纹。 100—500 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 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运用:
揉掌小横纹能汪热散结,
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 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 临床上揉掌小横纹常治疗 百日咳,肺炎所引起的病 症。
主 治 : 胸 闷 , 胁 痛 , 痰
喘气急,疳积,肝脾肿 大。 临 床 运 用 : 搓 摩 胁 肋 , 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 , 除胸闷,开积聚。
2。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连缘或自
中脘至脐,身两旁分推, 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四 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 100—200次,摩5分钟。
1、脾经: 位置:拇指未端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
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或旋 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 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
食欲不振,黄疸等症。 临床运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瞳 面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 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坎宫: 位置:在两眉上,自眉头至眉 梢成一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称推坎宫, 30—50 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 目赤痛。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治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 宫,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清天河水合用:目赤肿痛。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 2 寸, 百会穴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 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称 推囟门;次数:推或揉50—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 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运用:推,揉囟门能 针惊安神,多用于外感, 惊风。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 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 ,称 按或揉耳后高骨,30— 50次。
主治:腹痛,腹泻。
临床运用:按拿肚角,治
疗各处原因引起的腹痛, 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 果更好,一般拿 3—5 次即 可。为治腹痛之要法。
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
直 推 , 称 推 脊 , 一 般 100—300 次。用捏法自下而上作捏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捏 脊,一般3—5遍。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 腹泻,呕吐,腹痛,便秘。
临床运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