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_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_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 C.灌溉事业的发展 D.铁犁的运用2.《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说明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奖励农耕D.商鞅变法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5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6.清人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10.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1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12. 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而言,是因为A.周王室的衰弱 B.各国的变法运动C.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 D.农耕技术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13.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4.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15.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

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

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

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那么,《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史?A.徽商B.晋商C.鲁商D.浙商1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7.下列改革措施中,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管仲的“相地而衰征”B.鲁国的“初税亩”C.国的商鞅变法D.晋国的税制改革18.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19. 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0.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21.《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反映了A.棉花在地的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22. 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B.西汉时中国获得“丝国”美誉C.宋代成为“瓷都” D.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4.康熙皇帝任命雪芹的祖父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5.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6.北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27.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 1567.3 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 3874.0 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 5117.2 28:72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8.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29.16世纪晚期,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0.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二、非选择题31.(14分)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今)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的原因。

(5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出现材料三这一现象的政策原因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三所示现象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危害。

(5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

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