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在这样一种总体背景之下, 宋史研究所谓的“ 新进展” , 并非指具有“ 根本” 性的变化。不
过, 虽非全新 , 还是有新作 、 新人 、 新论题出现 , 也有针对“ 老” 问题 的新视角和新认识 。 长时段的探 索


近些年来, 宋史学界开始力图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 而努力使 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
将不同内容的探讨“ 还原” 到所处“ 社会” 中予以认识的努力, 近年来愈益突出。学者们注
意到 , 不 同层次 、 不同形态的关系网络 , 决定着具体社会面貌 的差异 。因此 , 今天的宋代社会史
研究, 既考察“ 有形” 的内容, 也着意于讨论看似“ 无形” 却同等重要的内容, 例如渗透于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从《 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 、 《 唐宋女性与社会》 等论
文集 中,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状况。
1 . 新的研究领域迅速发展。得风气之先的是对于宋代区域( 例如太湖流域、 福建江西等
地区) 、 人口、 移民、 家族、 基层社会、 地方精英、 乡村势力、 民间信仰( 美国、 日 本学者有不少研 究, 国内亦有讨论国家祭典与民间祭祀、 祈雨、 地方神灵崇拜的著述及博士硕士论文) 以及妇女
综合性研究, 国内有漆侠《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 关长龙《 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 、 葛兆
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 思想与信仰》 , 还有不少对于荆公新 学、 蜀学、 新学与理学的消长等方面的个案研究。与此同时, 法制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视角变化。 有研究者选择以“ 争讼” 为窗口, 来观察宋朝社会 , 观察利益关系调整的多元化趋势, 探讨诉讼 在宋代社会由一种司法行为成为社会风尚的演变。也有学者从案例出发探讨地方行政和民众
弟校所的一些学者也在共同讨论“ 唐宋时期 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 等问题 。
相当一批研究选题集中 在唐宋时期, 例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唐宋思想的转型 , 唐宋法制史, 唐宋变革期内的军政制度 , 唐宋中央监察制度的变迁, 唐宋时期 的婚姻、 家庭和财产法 , 等等。历史学、 文学史博士论文讨论唐宋官制礼制、 唐宋士人、 唐音宋
史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宋代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都有
积极 的意义。
妇女史研究, 现在经常被称之为社会性别史研究。所谓“ 社会性别研究” ( G e n d e r S t u d i e s ) ,
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概念 的标记 , 强调所讨论 的课题 , 并 不仅仅 是女性 , 而是人类社会规范与性
开端 。
二、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是值得注意的学术现象。许多以往被忽视的话题, 由边缘进人主流。
就宋史学界而言 , 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或角度 , 对于专题研究 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
见 的。
社会史研究的直接成果 , 既反映于以生活史、 风俗史为题的研究如朱瑞熙、 张邦炜、 王曾 瑜
聚合” 、 “ 规范宋代基层社会秩序的经纬线” 以及基层社会内部与彼此之间的流动、 沟通与联结
( 吴雅婷: 《 回 顾一九八。年以 来宋代的基层社会研究》 ) 。相关的著述中也反映出社会史与文
化史研究的趋近与融通 。
维普资讯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4 年第 9 期
对此观点作了详细说明。
以上, 我们主要介绍了国内关于《 日书》 与古历法研究的情况, 疏漏之处 , 敬望学界指教。
海外的相关研究 , 笔者 囿于条件 , 不能作详细介绍 , 俟 日后时机成熟 , 再作介绍与评论 。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①
邓 小南
( 北京大学历史 系 北京 1 0 0 8 7 1 )
调者亦不乏其人 。
讨论唐宋时期的社会变迁 , 目前已经很少有学者将眼光仅仅拘泥于唐宋“ 之际” 。不少学 者着眼于更长的时段。具有通贯性质的高教版《 中国文学史》 , 以隋唐至明代中叶为一个研究 单元。多年前, 很多老一辈史学家如陈寅恪、 侯外庐都敏锐地把握到唐代中期的社会变化, 将
其视为新 阶段的开始 。而近年间一些欧美学者提 出的中国“ 中叶史” ( M i d d l e P e i r o d ) , 也 是以 8 世纪 中叶至 1 6 世纪 中叶为研究时段。
书) 起源考——兼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问题》 也认为它是一种建除, 他 比较了丛辰与睡虎地
秦简《 日书》 另外两套建除的名称异同, 发现丛辰与“ 楚除” 十二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由此他提
出, 楚 除是从丛辰发展而来的 , 丛辰在三种建除中是最早的一种 。
李家浩《 九店楚简释文与考释》 根据楚除第二套与丛辰名称的相合, 将楚除第二套改称为 楚丛辰, 并指出秦简《 日书》 甲、 乙种楚除, 实际上是把建除和丛辰合在一起, 共用一种古辞。他 又比较了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与九店楚简丛辰的占辞, 发现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是采用丛辰 的。他在《 睡虎地秦简( 日书) “ 楚除” 的性质及其他》 ( 《 中研院史语所集刊》 第7 0本第 4分) 中
维普资讯
l 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4 年第 9 期
睡虎地秦简《 日书》 有“ 稷辰” , 饶宗颐《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 李学勤《 睡虎地秦简( 日 书) 与楚、 秦社会》 曾论证其为“ 丛辰” 。关于丛辰的性质, 裘锡圭《 释盘》 ( 原载香港中文大学国 际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编《 古文字学论集》 初编, 1 9 8 3 年; 收入所著《 古文字论集》 , 中华书局 1 9 9 2 年) , 称其为早期建除家, 并指出丛辰与楚建除第二套十二名有数名相合。胡文辉《 ( 日
《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中的一些议题, 可能算得上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2 . 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取向。这些新的取向, 有不少是受到注重关系结构、 注重综合性和
整体性 的社会史研究的影响。近年间学界所强调的学 科交 叉或者说 “ 科 际整合 ” , 也发生着 明 显 的带动作用。
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取向在 2 0 世纪晚期以 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再限制于曲高和寡的纯粹
维普资讯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1 9
段—— 唐宋或宋元明—— 中找到意义 。 “ 唐宋” 并称 , 是一个有着特殊意味 、 特殊魅力 的时间概念 。这 既是因为两个 时代 在政治 、
制度、 思想以及文化成就上的连续性, 牵动着国人对于“ 文明昌盛” 的自豪记忆, 也是因为两段
别有关的各类活动的方式与机制。在当今的国际学术界中, 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 聚焦点, 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在这一领域中, 关注对象相当集中, 研究视角和方法
理路却展现出多元的特点 。 对于婚姻制度 、 性别意识 、 文本写作( 例如女性 的写作 、 男性作家有关女性及性别交往的写 作) 、 下层女性 、 边缘群体 、 身体文化( 例如生育 、 缠足 ) 乃至医疗史 的关注 , 是近年来宋代性别史 研究的重要 内容。这些研究 , 不仅注意性别差异 , 也注意女性 内部包括社会阶层 、 生 活环境及 身份转换之间的差异 , 理念同现实之 间的差异 , 同时也注意围绕性 别问题 而来的一系列关系。
国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宋史领域的基本研究框架总体上比较稳
定。众所周知, 新课题与新研究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新史料的发现, 而宋代与前后的许
多历史时期不 同, 也与它同时并立的一些朝代如辽 、 西夏不 同 , 宋史学界所面临 、 所利用 的材 料, 也相当稳定 。
哲学史 、 学术思想史范围, 其“ 视域” 有了明显的拓展。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 宋学” 这一较“ 理 学” 更为开阔的研究范畴的提出,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史的影响有关: 研究者 自觉地将思想的演 进置于政局演变、 群体关系、 社会文化等问题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去考察, 宋代文化传承者身份 的下移、 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历程等问题都纳人了学者的视野。与此同时, 思想史研究的关 注领域, 从仅仅注意创造性思想的出现, 转而同样注意由“ 出新” 变为“ 传统” 的过程, 从仅仅围 绕和瞩目于精英与经典 , 转为兼顾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起来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研究的视角和方式, 注意拓宽、 拓深宋史的研究领域。 经济史。近年来经济史方面成果相当丰富。不仅有对于财政史 、 货币史以及财经监督等
方面的研究专著, 也有对于商业资本、 信用关系、 商品供给与流通、 海外贸易、 寺院经济 、 茶法、
交通 , 以及对于经济发展与 国家干预等方面 的研究 。研究 中对 单一 的生产决定论 有所突破。 不少学者 自“ 区域” 视角着手 , 兼采历史地理学 的方法 , 研究 区域性农业经济 、 市场经济 , 讨论大
① 本文是笔者在中国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其中谈到的只是一些个人感觉, 而没有机会具体涉及到诸 多学者与丰富的个案成果 版信息一一注明。敬祈读者见谅。 文章在撰写过程中, 得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包伟民、 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方诚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罗秫楠的热 情帮助, 谨致谢忱。
的关系 , 探讨地方政府 民事审判职能。
台湾学界先后编辑出版了《 宋元时代的法律 、 思想和社会》 、 《 法制与礼俗》 等论文集, 《 宋代
维普资讯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2 1
中国 法制 社会》 一书也 在 日本 面世 。凡此种 种 , 都反 映出结 合社会和思想来讨 论法制 的 趋 向。 3 . 原有议题 中新 的研究生长点。所谓“ 研究生长点” , 通常是 由研究者 的“ 问题意识” 带动
等一批功力深厚学者的集体成果《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 也反映于学者对社会矛盾的日常
调节机制, 如社会救济、 赈灾等问题的研究。一些传统上不被重视的题 目, 例如饮食、 娱乐、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