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常见病预防保健

春节常见病预防保健

春季保健与常见疾病预防知识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张玉云2018.04春天为什么容易传染病流行1、天气转暖,昼夜温差大,人体内部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

2、万物生机萌发,细菌、病毒等随之活跃。

3、天气忽冷忽热的变化,四处飞扬的花粉、尘埃等诱因。

4、初春蔬菜/水果品种较少,容易缺乏营养。

5、人员流动增大,聚集人员有助于病原菌的相互传播。

6、春季气候干燥,人体缺水,呼吸道粘膜失去滋润,粘膜细胞脱落导致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下降。

春季常见疾病病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麻疹等等。

消化道疾病:春季腹泻手足口病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等。

皮肤疾病:过敏性皮炎等等。

一、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涕及畏光、流泪等眼部症状。

咳嗽、胸骨后不适或烧灼、咽干、咽痛也较常见。

体温可达40℃,面部潮红,咽部及结膜外眦部轻度充血。

发热多于1~2天内达高峰,3~4天内热退,退热后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并持续3~4天后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

此型最常见。

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症状较轻,病程2~3天。

预防措施:1.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流感病毒变异很快,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

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征(十)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预防措施1.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注射流脑疫苗。

2.注意通风,戴口罩。

3.流行期间少到人群聚集处。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

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临床表现: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成人发病表现为带状疱疹,近几年发病率较高。

预防措施: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传播特点:1.传染源: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3.传播特点:一年四季均可传染,以冬春季为多。

4.致病菌:风疹病毒。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预防措施:1. 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

2.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3.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

4.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5.注意休息,平衡饮食。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特点: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3.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严重者成年后影响生育。

整个病程约7-12天。

预防措施:1.接种腮腺炎疫苗。

2.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

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麻疹的潜伏期为7-18天,通常为14天。

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近几年成人发病率有所增高。

临床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7天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7天,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有效预防措施合理注射麻疹疫苗。

二、消化道疾病:急性肠胃炎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食品导致发病。

主要症状上吐下泻。

可出现脱水、昏迷等合并症。

严把食物卫生关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大力消灭苍蝇,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

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进食前要重新烧熟烧透。

饭前便后要洗手,蔬菜瓜果生吃前要消毒,外出度假要选择干净卫生的饭店等都是应注意的有效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根据病因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原因有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性食物中毒。

3.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多见河豚、污染肉类、毒蘑菇、苦杏仁等等。

4.化学性食物中毒。

5.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物的食品中毒例如发芽马铃薯、没煮熟的豆浆等等。

常见种类胃肠型食物中毒、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等等。

临床多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

临床检查可发现特殊致病菌及其毒素。

发病后可导致死亡。

临床特征:①潜伏期短,一般由几分钟到几小时,食入“有毒食物”后于短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一批病人,来势凶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发流行;②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③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一种“有毒食物”,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

④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发病曲线呈骤升骤降的趋势,没有传染病流行时发病曲线的余波;⑤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预防食物中毒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2,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4,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5,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7,不吃毒磨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诱发的一种疾病。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

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

暴发型甲型肝炎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

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

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有效注射甲肝疫苗是预防的最佳措施。

三、过敏性皮肤疾病:过敏性荨麻疹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症状多见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搔抓破损后瘙痒减轻。

病人可反复发作,数年后自愈。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过敏性皮炎过敏皮炎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

发病原因包括内在、外在因素。

内因主要是过敏性体质,外因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

其中海鲜、辛辣食品、酒、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过敏性皮炎最常见的诱因。

发病特点皮肤损害、有致敏过程、有家族遗传特点、反复发作特点。

日常防制措施患者应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注意调护,以减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衣:要选择全棉质地、宽松、透气性好的衣裤,贴身衣物最好不带颜色,去除衣物商标。

洗衣后要多漂洗去除肥皂、洗衣粉、香料等残留物。

食:应慎食:海鲜、牛羊肉、公鸡、鲤鱼、鸭、鹅、榴莲、菠萝、芒果、香菇、竹笋等腥物、发物以及煎、炸、烧、烤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过于生冷的食物要禁食,饮料也要慎重选择,特别是含有酒精的饮料可明显加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症状。

可以进行食疗,可多选用冬瓜、薏米、红豆、鱼腥草、炒黄连、山药等煲汤。

住:居住环境首先温度要适宜,室温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及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

另外尘螨、毛、皮屑等及易引发或加重过敏反应,加重病情,所以不养宠物,不铺地毯,经常除尘。

家中禁至吸烟,居室注意通风透气,避免使用空气清新剂。

行:适当的阳光照射对特应性皮炎皮损恢复有好处,外出时要避免暴晒;适当锻炼身体,但需注意减少汗液分泌刺激,建议运动后马上洗澡,洗澡后注意及时涂润肤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