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音乐鉴赏

《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音乐鉴赏

《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音乐鉴赏
摘要: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影视
音乐,好的影视音乐一方面可以
优化电影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奠定
电影的基调、诠释电影的主旨。

《辛德勒的名单》——一部荣获
过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当然也
有其成功的电影音乐。

本文就将
从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两方面来
解析本片的影视音乐特色。

关键词:影视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场景音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首先我必须要感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先生,感谢他给世界带来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影视剧作。

当我在写这篇论文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首经典的曲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这便是本片的主题旋律——最催人泪下,最打动人心。

本片主题音乐的创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演奏者是伊兹霍克·帕尔曼。

在我反复回想这首曲子时,我可以联想得到创作者写这首曲子时的心情,我也能联想得到演奏者演奏这首曲子时的神态表情。

因为他们都从这首音乐里流露出来了。

伊兹霍克·帕尔曼——一位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小提琴师,他是站在历史上的那一刻,为我们演奏这首曲
子的。

不然又怎么会那样真真切切——彷佛历史就在人们面前,一个守望者站在被战火、哭泣、死亡包围的黑色的天空下无语哽咽。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本片的主题曲,也是本片背景音乐中篇幅最大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出现多达七次,而每一次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主题曲第一次出现在一个人头窜动的镜头。

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赶出家园去往集中区。

此刻人们的迷茫、无知,甚至是焦灼的心情都刹那间被主旋律烘托出来。

但是这一切给观众带来的却不是恐惧,不是山崩地裂,相反,是一种滑稽感。

这不是导演的失败之笔,反而在画面和历史真相的对比下更衬托出了杀戮即将到来的气氛。

主题曲第二次出现的镜头是:蕾丝·普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人接到辛德勒的工厂。

此时的主题曲是由竖琴演奏的。

乐音相比小提琴,少了一份压抑,多了一种幸福。

同时主旋律以明朗的乐音呈现,突出了蕾丝心头那块为父母担惊受怕的石头落地时的轻松与舒坦。

当蕾丝
带着微笑离开时,她的笑容和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激起了观众对这位在战争中无助的女人的悲悯之情。

另一方面主旋律的明朗的曲调是对辛德勒的一种赞美,是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赞美,特别是在这样的时刻——世界更需要善良。

主题曲第三次出现的镜头是:辛德勒跟斯特恩谈论他回乡的事。

此时主题曲由竖笛演奏,婉转而又微妙,彷佛一股清风抚过水面水,水波随之轻漾。

导演这样安排目的很明显:辛德勒和斯特恩说及回乡的事时,我们注意到,此刻的辛德勒的眼眶是湿润的,他的表情反映了他的心理:欲说离开其实不忍离开,是不忍面对,不忍面对其实是内心产生了怜悯。

这是他人格的真正转变。

特别是当斯特恩说:我们还是此刻干了这一杯吧!辛德勒那泪水欲出的双眼和惨淡的表情则无疑将这种转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而导演将此刻的背景音乐以主题曲的形式呈现,恰好弥合了这种场景的需要。

竖笛的微妙的颤抖,不正是体现了辛德勒内心由迷茫变得清晰的变化么?
主题曲第四次出现在一个混杂着无数其他场景音乐的场景。

法西斯屠杀的阴冷恐怖的音调、打印机噼里啪啦的节奏以及时不时出现的令人窒息的呜鸣。

但是这一切将不能阻止小提琴婉转却又掷地有声的音调,也无法阻止那震颤人心的大提琴的低吟。

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信念——是辛德勒的坚定。

辛德勒真正转变为为了救赎而拯救的救世主。

她的内心已经坚若磐石——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拯救他所能拯救的生命。

大提琴的低吟是对人性善良的歌颂,小提琴的奋力回旋又给了这种人性的真善美以强大力量。

主题音乐的第五次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镜头:辛德勒的女工死里逃生抵达辛德勒新工厂。

这时的主旋律由小提琴演奏,节奏似乎和人们移动的速度同步,和人们的表情同色。

小提琴依旧简单、婉转、柔和,但是却给人一种光明的感觉。

而事实上,导演也是为了告诉人们,光明就在犹太人面前,光明就在辛德勒工厂。

让我们的视角继续紧随影片。

当辛德勒即将坐车远去,主旋律突变为八度的音调奏响。

彷佛是一种呜咽,一种分别的心伤。

此刻主旋律将电影推向了高潮。

辛德勒用自己的一切拯救了犹太人,而自己此刻却要逃亡。

然而他不是失去一切,反而人们的依依不舍不正是对这种人间大爱最好的回报?电影结束了,音乐依旧回荡,主人公离开了,我们只能目视他的背影。

说完《辛德勒的名单》的主旋律,我不得不说说本片的场景音乐。

本片的场景音乐可以说是完全流离在电影画面之外的,但是这却是导演的独特安排。

正是这样的布置,才给了人们一种内心的躁动和不安,这和电影中犹太人处在生与死的边缘的感觉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牧师的吟唱,黑夜变光明。

大人、小孩、妇女的喧嚣合着打印机的噼里啪啦声无不是一种混乱的却又再现实不过的历史写照。

在这些场景音乐中,有一段音乐长达十几分钟——或许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夹杂在人们的呼喊声、皮鞋踏地声、皮箱磨擦声中,这便是“辛德勒的劳动力”(Schindler’s Workforce)。

其主体部分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赶出家园同时又是辛德勒踌躇满志的搬入新房子
开始的。

它似乎是悄然响起,不为人所知。

在镜头的不断切换中,音乐始终不变的反复着自己的节奏。

同时独奏单簧管的呜鸣在不断插入,这里音画平行但不同步。

正是导演这样的独特安排,才使音乐在获得独立的同时更能表达画面的内涵。

观众的视觉在变化,但是听觉似乎在此停顿。

这给了观众一种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在一段音乐过后我们会深深感受到音乐的这种呈现不正是表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乔迁新居的辛德勒欲借战争大发横财,而犹太人却为了生存而提心吊胆都是在同一个背景下发生,“而作为个人,作为一个民族却无法逃离命运的轨道。

音乐在那里固执的,显得不近人情的呆板的节奏,正像历史沉重无情的脚步,在驱使着人们一步一步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摘自网络)
电影中另一段场景音乐也使
观众深受感触。

当那个在黑白中
唯一一抹红色出现时,场景音乐
《O yf’n Pripetshok And Nact
Aktion》随之响起。

红衣女孩身
着红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
那样的刺眼。

这是生命的力量,
在那样残酷的年代依旧有着生命
的呼唤。

但是现实更加残酷,当
我们再次看到红衣女孩时,她已经躺在了死人中间。

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命运又多么无情!场景音
乐用童声合唱来呈现,呼应了小女孩的出现。

童声的吟唱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而这种呼唤不正是红衣女孩内心的呼唤么?同时童声与红衣女孩同时出现给人了一种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是多么残酷,而生命又是多么脆弱。

最后我想说的场景音乐是影片末了时当辛德勒和犹太人分别时所配的那首音乐——《I Could Have Done More》。

“我可以做更多”,是啊!辛德勒这么认为,在他眼中在死去的千千万万的犹太人中,他所做的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正像希伯来谚语所说的那样:拯救一人即拯救世界!
辛德勒所做的可以说已经够多了。

场景音乐的响起让观众们看到了辛德勒一个无助的男人的形象,一个在为自己没有救更多的人而自责的形象!这是辛德勒人格的升华,也是电影主旨所要真正体现的东西。

以上便是我对《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音乐的感悟。

<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朱立超
附:《辛德勒的名单》所有的插曲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主旋律。

Remembrances是人们纪念辛德勒,于是在墓碑上放石头时候的小提琴曲。

Oyfn Pripetchik ,最有名的意第绪语歌曲之一,有一种单单的忧伤的感觉
Por Una Cabeza探戈名曲(真实的谎言,辛德勒名单插曲)
over and over--《辛德勒名单》的插曲
电影《辛德勒名单》原声大碟
CD编号:MCD 10969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02 jewish town
03 immolation
04 remembrances
05 schinder's workforce
06 oyf'n prippetshok and nachtaktion
07 I could have done more
08 auschwitz
09 stolen memories
10 making the list
11 give me your names
12 yeroushalaim chel zanav
13 remembrances
14 theme from schinder's list rep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