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李晓丽摘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

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

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为自那以后的经济学界做出表率,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古典经济学着手,分析古典经济学的内涵,总结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最后分析其理论对国内、国外的影响。

关键字: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对后世的影响一、导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

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

然而,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宏观调控多一点,还是市场自主调节多一点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

面对这一争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2010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大声呼吁经济学家要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解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的内涵古典经济是经济史学家们根据时间与观点对经济学说史一个固定时代的划分。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

其起源以大卫·休漠(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过度地膜拜,似乎发展成为了许多后世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起点和基准线。

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hard),马尔萨斯(Malthus),米尔(M ilk)甚至包括马克思(Mark)和凯恩斯(Keynes)撰写的传世之作为当时社会的经济过程描绘了第一幅蓝图。

经济学理论自此不断发展,现今流派纷呈,不过,古典经济学却已经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趋同化的理论起点。

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内容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要想分析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我们不得不从他的著作说起。

在斯密短暂的一生中,其著作产出并不丰盈,仅真正出版过两本书,即《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两部著作。

虽然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又出版了《哲学问题论集》(1793)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等书,但书中观点都只是其理论代表中的冰山一角。

斯密的经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当中。

在经济学说史上,《国富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它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既是古典派的又是庸俗派的各学说的启发点。

是各派经济学说的起点。

《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自由。

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含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内容。

主要观点如下所述:(一)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1.分工理论斯密结合其所处时代的生产特点,系统地说明了分工。

他把劳动生产率看做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由分工引起的。

斯密还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

认为两种分工具有同样作用,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观察者主观认识上的区别。

斯密还分析了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

认为分工唯一不利的结果是使工人终生从事一种简单操作,没有机会发挥才智,是他们边的愚钝无知,所以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2.交换理论他认为交换是产身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人生来就有利己心和交换倾向,在交换过程中,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所取得的好处,要比自己包揽一切工作取得的好处多,于是就专门从事某一种工作,从而形成了分工。

分工程度也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斯密强调交换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交通的发展对分工有促进作用,这在当时是一种创见,具有进步意义。

3.货币理论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

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自发地、客观地产生的。

他认为,金属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是劳动的产物,也包含一定的劳动量。

货币之所以最终固定在金属上,因为它具有合适的物理属性。

斯密探讨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在货币各种职能中,斯密认为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主要职能;也探讨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指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

他认为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从流通手段中派生出来的。

斯密还创造性地探讨了货币流通的规律和纸币流通的规律,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用。

(二)价值理论斯密的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理论的最早的系统论述,是其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

其价值理论的任务是要解决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价值含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和价值规律四个方面。

1.价值含义斯密从价值一词出发,最先明确地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提出其概念。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2.价值尺度斯密着重研究的是交换价值。

斯密指出,①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并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②商品价值量是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③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认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这些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价值构成斯密在研究中发现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二者量不相等。

他认为劳动决定价值论只适用简单商品生产,不适用资本主义社会,故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转变为收入构成价值论,即商品交换的比例不是由劳动决定,而是有工资、利润、地主三种收入构成。

斯密还认为,利润、地租同工资一样,都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商品价值就是由生产费用决定,这样他又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发展到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论。

4.价值规律斯密认为每个社会和地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即自然率。

他把产品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他认为,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但市场价格受自然价格的调节而趋向于同自然价格一致。

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背离通过资本和劳动的增减可以对生产起到自发的调节作用,使供求相符,并最终是市场价格同自然价格趋向一致。

(三)分配理论分配理论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

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了三种收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他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大基本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

斯密认为,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1.工资理论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了。

他还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中的第一扣除,然后才是利润和地租。

工资既然是劳动的价格,当然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

工资的升降取决于市场上劳动的供求情况。

对劳动的需求与国民财富的增长状况密切相关。

2.利润理论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

关于利润问题的一大功绩斯密对利润的看法是二重的、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利润是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

另一方面,从收入构成价值出发,把“来自运用资本的收入称为利润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

他认为利润总是同资本量成比例。

斯密讲的利润是平均利润。

把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是派生的收入。

3.地租理论斯密对地租的研究比较混乱,提出了四种见解:(1)斯密认为,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收入,是不劳而获的收入;从而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此外,他还分析了垄断对地租的作用。

(2)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地租看作是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报酬,是地主阶级自然而然的收入。

(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4)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四)资本、生产劳动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资本理论斯密把资本看做是使国民财富增加的积极因素之一,他从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角度,最先系统地考察了资本。

他认为资本是用于再生产的那部分“预储资财”,是为取得收入而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

他第一次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并将资本的范畴扩大到一切经济部门,对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资本运动有重要意义。

他还从价值增殖的角度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本;从资本周转方式不同的角度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斯密认为资本是扩大社会生产和增加资本主义财富的条件。

资本的增加是由于资本家的节俭;资本的减少是由于奢侈与妄为。

2.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斯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理论同样具有两重性。

他认为生产劳动是同资本交换并生产利润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同收入交换不生产利润的劳动。

这种划分认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切劳动,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劳动。

然而,他还认为生产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劳动,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生产价值的劳动,不固定或不物化在特定对象或商品中的劳动。

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