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猪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病猪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猪只体重迅速下降。
中文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英文名: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病原学: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是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
重迅速下降
疫苗预防:是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的抗
病能力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 概要
主要器官病变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生产的迅速发展,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以保育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许多规模化场迅速蔓延,由于病因复杂,一些专家将其称为复合病因呼吸道病。
该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病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只体重迅速下降。
该病一旦发生,如果仅采取单一的措施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近年来,该病已成为影响养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养业的发展,给养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是猪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先后感染两种以上病源从而在猪的呼吸系统中表现一系列综合征群。
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中国养猪业中最重要以及经济学意义最大的疾病,猪场因为该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
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疫病防治十分突出生的问题之一。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秋末、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最高,通常在30-70%,病死率在10-30%,主要发生于保育后期和生长育肥期,特别是在13-15周龄和18-20周龄。
发病率30-50%,而死亡率较低。
由于发病猪体温升高,所以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出栏时间延长10-25天。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常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造成在诊断和控制上出现混乱,使药物应用和紧急注射不见明显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对呼吸道综合症的控制难度,使发病过程延长,短则1个月,长则2~3个月才能得到基本控制。
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母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等;公可能出现跛行和睾丸炎等,进一步对场生产造成影响。
康复生长明显受阻,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升高,推迟上市10~30天,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给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病群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均升高。
由于呼吸道综合症主要侵袭断奶后仔,而此时群正处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尚未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和更替时期,所以呼吸道综合症发病场的群发病率高达30%~70%,死淘率高达10%~30%。
病毒性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等。
细菌性病原体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
寄生虫性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蛔虫、后圆线虫、猪球虫等。
其它病原体
霉形体(猪肺炎霉形体、滑膜霉形体等);霉菌与霉菌毒素(T-2毒素、F-2毒素等)。
以上病原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最主要的原发性病原,其次是猪肺炎霉形体、猪Ⅱ型圆环病毒等感染。
该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5~12周龄的保育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的病死率越高。
该病多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并且寒冷季节多发。
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混群饲养,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浓度过大,仔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⑴多发生于6-10周龄的保育仔,有时1-3周龄的哺乳仔,最普遍的是10-20周龄育肥。
⑵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
⑶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
⑷眼结腊发炎,眼睛内分泌物增多,流泪,有时眼眶水肿。
⑸有的出现腹泻,喜堆卧在一起,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
病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和亚急性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症状。
转为慢性病例后,病咳嗽喘气,消瘦,生长缓慢,有的病皮肤发白,有的病腹泻,死亡率不高,但哺乳仔多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
有的怀孕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增高。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①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②饲养密度合理,避免不同来源的猪群混养
③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④防热降温,防寒采暖,防潮排水,通风换气
⑤为猪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降低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⑥定期对猪进行血清学监测,淘汰阳性母猪和公猪,减少垂直传播的机会
⑦把好引种关,对引进种猪必须严格隔离检疫,确认无病,方可混群[1]。
提高营养水平,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猪是通过摄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当营养物质缺乏时,由于可造成机体抵抗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抗体的产生和吞噬细胞功能,容易招致疾病。
通过提高猪群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
每天供给猪足够的饮用水,以提高猪群对其它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大多数属于条件性传染病,其病原体在正常呼吸道内生产不良,而在呼吸道受到损伤时才侵入到损伤部位定居、增殖而致病。
因此,疫苗应用于健康猪方可产生免疫保护作用,必须是在良好的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发挥疫苗的最佳免疫保护效果,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相关疫苗,尽可能免疫母猪,通过母猪抗体来使仔猪获得保护。
猪场应检查和改进原有的免疫程序,注意加强猪伪狂犬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免疫接种,两种病毒性弱毒疫苗接种间隔时间应不少于7天,以避免产生免疫干扰作用。
对于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猪气喘病、猪传染萎缩性鼻炎等的免疫接种问题,应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血清治疗
在管理措施不易提高的猪场,采用血清疗法来防治PRDC具有重要意义,即采用来自痊愈期和健康肉猪或母猪的血清,以56℃加热处理1小时,加入抗生素,对2~5周龄的仔猪进行腹腔注射,每头5~10毫升,能减轻病情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防治
建立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切断疾病传播环节
①哺乳仔猪在3、7、21日龄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得米先)0.5ml/头;②断奶仔猪在28、
35、42日龄分别注射速解灵(头孢噻呋500mg/ml),每头每次0.5ml;仔猪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2~3周,用支原净(50克/吨)、土霉素或金霉素或强力霉素(150克/吨)拌料,同时可在日粮中适当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
③妊娠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用支原净(100克/吨)、土霉素或金霉素(300克/吨)拌料,根据不同猪场情况,可提前或延长给药时间。
④用阿莫西林(150克/吨水)全群饮水1周。
采用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中要重视联合用药,如抗病毒药与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之间的联合使用等。
并随时根据病症状的变化情况更换治疗用药,防止出现耐药性。
呼吸道综合症发生时往往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以,尽管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药物,其病情也要持续7~10天。
而一些场对此认识不足,希望1~2天解决问题,结果频繁更换药物,使应有的药效得不到正常发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临床治愈后最好再坚持用药2天,以免疾病出现反复。
剖检变化
剖检病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多数病肺出血,呈橡皮样和花斑样病变,个别病肺有化脓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有的病胸腔和腹腔内有许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
少数病可见肝肿大、出血,肾有出血等病变[2]。
小结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是目前猪场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
因其发病原因极其复杂,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从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因其疫苗免疫做了铺垫,给予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但任何一种抗生素受抗菌谱的限制,对病原菌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可能适合所有疾病,必须合理使用药物,视病情缓急轻重对症联合针对性的投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