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试卷

温病试卷

安徽中医学院200 ~200 学年第学期《温病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命题教师:刘兰林试卷序号:A060302审核人吴毅彪)适用专业中医本科考试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7分)(一)A1 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选择 1 个正确答案)1.我国医学史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热论》B 《温热经纬》C 《温疫论》D 《温病条辨》E 《湿热病篇》2. 下述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应除外哪项:( )A 起病急骤传变较快B 发热为主症C 易出现险恶证候D 病程中易耗伤阴津E 末期易见后遗证候3.新感温病初起特征应除外哪项:( )A 发热恶寒B 无汗或少汗C 口渴尿黄D 头痛咳嗽E 脉浮数苔薄白4.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A 风温B 春温C 暑温D湿温 E 伏暑5.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应除外哪项:( )A 起病较缓B 传变较慢C 易困清阳D 易阻气机E 易伤脾肺6.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A 温邪B 温毒病邪C温热病邪D湿热病邪E疠气7.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 多发生于秋季B 病位以肺为主C 初起必有口鼻唇咽等明显干燥征象D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E 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8.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 传染性的强弱B 发病的缓急C 预后的好坏D 传变的快慢E 病情的轻重9.气分证常见表现应除外哪项:( )A 壮热不恶寒B 汗出较多C 口渴喜饮D 小便黄赤E 舌绛脉细数10.温病血分证的表现是:( )A 发热口渴B 发热口微渴C 发热渴喜热饮D 发热渴喜冷饮E 发热口干而不甚渴饮11.热已入里而表邪未尽的舌象是:()A舌苔薄白而干B舌苔厚白而干C舌苔黄白相兼D舌苔薄黄而腻E舌苔薄黄而干12.温病出斑的病机是:()A 阳明毒热B 少阳郁热C 太阴风热D 少阴伏热E 厥阴邪热13.温病湿蕴热蒸的常见热型是:( )A 壮热恶热B 日晡潮热C 身热不扬D 发热夜甚E 夜热早凉14.虚证动风的病机是:( )A 热伤肝肾真阴B 热伤心肾阴液C 热伤心肝阴血D 热伤肝肺阴津E 热伤脾肾阴液15.燥热病邪初犯肺卫,其舌象为:( )A 苔薄白而润,舌色正常B 苔薄白欠润,舌色红C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D 苔厚白而干,舌红E苔薄白而腻,舌淡16.遏湿热伏的舌象表现为:( )A 苔黄燥,舌质红B 白苔质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D 苔白厚而粘腻E苔黄厚腻或黄浊17.白虎汤的功效是:( )A 轻清宣气B 辛寒清气C 清热泻火D 清解肺热E 清热解毒18.温病后期津枯肠燥便秘,治宜:( )A滋阴攻下B通腑泄热C导滞通便D滋养肺胃 E 增液润肠19.风温余邪未净肺胃阴伤的最佳治方是:( )A 竹叶石膏汤B 青蒿鳖甲汤C 五叶芦根汤D 沙参麦冬汤E 黄连阿胶汤20.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是指:()A 辛凉透解B 辛寒清解C 辛平发表D 辛温发汗E 辛开苦降(二)A2型题(病例组最佳选择题,选择1个正确答案)患者,女,17岁。

起病3天。

现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胸闷不饥,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略数。

21.该病例最宜诊断为:()A 风温B 春温C 暑温D 湿温E 暑湿22.该病例最佳治法是:()A 辛寒清气B 苦寒清热C 芳香宣化D轻清宣气E 清暑化湿23.该病例最优选方是:()A黄芩汤 B 王氏清暑益气汤 C 三石汤 D 三仁汤E 白虎汤患者,男,40岁。

本病发于久旱无雨,暑气亢盛之年,起病2天。

现症身大热,口干咽痛,两目昏瞀,头痛如劈,腰如被杖,骨节烦疼,时狂躁谵妄,发斑出血,舌绛苔焦,脉沉数。

24.该病例最宜诊断为:()A 湿热疫B 春温C 暑燥疫D 暑温E 中暑25.该病例最佳治法是:()A 解毒清泄,凉血护阴B 清热生津,急下存阴C 益气养阴,生津救逆D 解毒辟秽,芳香开窍E解毒辟秽,运脾渗湿26.该病例最优选方是:()A白虎汤 B 生脉散 C 清瘟败毒饮 D 玉枢丹 E 燃照汤(三)B型题(标准题,每个答案可选1次或1次以上,也可1次不选)A 脉浮数B 脉洪数C 脉弦数D 脉沉数E 脉细数27.热入营分证宜见:()28.热盛动风证宜见:()A 风温B 暑温C 春温D 湿温E 秋燥29.初起以阳明里热为特征的温病是:()30.初起以卫气同病为特征的温病是:()A 燥热犯卫B 燥干清窍C 燥热伤肺D 肺燥肠闭E 燥伤真阴31.清燥救肺汤适用于:()32.五仁橘皮汤适用于:()A 暑入阳明B 暑伤津气C 暑入心营D 暑伤心肾E 暑热动风33.王氏清暑益气汤适用于:()34.连梅汤适用于:()A 病发于冬春B 病发于春季C 病发于夏季D 病发于夏秋E 病发于秋冬35.风温多为:()36.伏暑多为:()(四)D型题(选择2个正确且相互间具有特殊联系的答案)37.《温热论》提出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A 伤寒多有变证B 伤寒病程较长C 温病热盛伤阳D 伤寒少有变证E 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38薛生白认为湿热病发病的有关因素是:()A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B 客邪再至C 少阴内伤,湿饮停聚D 中气素虚E 少阴不藏39.分析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意义在于:()A 区分病位的浅深轻重B 明确感受何种病邪C 确立治疗大法D 观察病邪所在部位E 预防温病的发生(五)X型题(备选答案中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40.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 两者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B 温病学可以完全包含《伤寒论》的内容C 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 温病学和《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F 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孕育发展,变革分化,最终自成体系G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括于其中H 《伤寒论》已具备温病证治的完整内容,温病不应另立门户I 《伤寒论》内容是“详于温,略于寒”J 温病学内容是“详于寒,略于温”K 温病学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伤寒包括于其中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1、温病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______________是萌芽阶段;_______________是成长阶段;________________是形成阶段。

1、王孟英“以_______________为经,以________________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2、温热类温病春温是由________ 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起病即见_____________。

3、古方书针对温热类温病秋燥初、中、末期的病理特点归纳出的秋燥基本治疗大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燥治血”。

4、叶天士曰:“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________;此多湿邪内搏,下之________”。

5、温毒类温病烂喉痧发病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侵袭人体,根据中医发病学观点,其发病与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三、名词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温疫类温病:2、大头瘟:3、辛凉平剂:4.邪陷心包:四、问答题(24分)1、叶天士《温热论》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8分)2、请述温病发热机制,临床如何看待发热?(8分)3、温热类温病初起卫分阶段可见哪些证型?如何辨证施治?(8分)五、病案分析(10分)张某,男,22岁,8月22日因发热一周入院。

一周前游泳后当晚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不欲食,肢体酸重。

门诊治疗给予“感冒药”,未见明显好转。

近2日来发热增高,午后为甚,头部有汗,头痛,胸闷脘痞,肢体酸楚,少食欲呕,口干不欲食,便溏不爽,小便短黄。

诊见:发热39.00C,面色淡黄,舌苔黄滑而浊,脉滑数,余症同上。

请简要诊断病名,分析病机,并予以辨证、立法、处方。

1、C2、E3、C4、B5、E6、C7、D8、A9、E 10、E11、C12、A 13、C14、A 15、C16、C 17、B18、E19、D20、A(二)A2 型题:21、D22、C23、D24、C 25、A26、C(三)B型题:27、E28、C29、B30、D31、C32、D33、B34、D 35、A 36、E(四)D型题:37、A E38、AB 39、AC(五)X型题:40、 A CDEF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4 分)1、战国至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2、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3、温热病邪;里热证候4、上燥治气;中燥增液5、宜猛;宜轻6、温热时毒;冬春天时不正之气;人体正气不足三、名词术语解释(每题 3 分,共12 分)1、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热疫和暑燥疫。

这类温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

2、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热痛等表现。

3、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因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之为辛凉平剂。

4.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心包,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

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传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

四、问答题(24 分)1、叶天士《温热论》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8分)①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

(2分)②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对于提高温病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分)③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尤其是在辨舌、验齿、辨斑疹及白pei 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提高温病诊断和辨证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分)④制定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对于保证温病临床治疗基本正确,防止重大失误具有重要作用。

(2分)2、请述温病发热机制,临床如何看待发热?(8分)温病发热主要是感受温邪所致。

当温邪侵袭机体后,正气必然与之抗争,正邪交搏,阴阳失调,故产生发热。

但在温病过程中,发热尚有虚实之不同。

一般而论,温病之初、中期,由于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阳热亢盛,即所谓“阳盛则热”,其热属实;(2分)病之后期,邪热久羁,阴津耗损,正虚邪少,即所谓“阴虚内热”,其热属虚。

(2分)发热是机体调动抗病能力逐灭外邪的全身性反应,为正气旺盛的标志,对机体有其有利的一面,因此临床要注意治本,不应单纯强制退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