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三垟湿地为例姓名指导老师:宋国利(生环学院,11环本,学号11112103110)摘要本文主要探索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
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
从湿地分类开始提出用于保护湿地的措施与方法。
以此来推广到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对湿地保护以及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有参考应用价值。
关键词湿地,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1 绪论1.1研究背景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功能是极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
[1]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
三垟湿地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东邻温州开发区、龙湾区,南连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西北连接梧田街道和城市中心区,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
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屿”,水域面积和陆地比例达1.1:1。
目前,三垟湿地正面临着工业污染的威胁,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出现大面积污染,已局部变红、变黑、变臭。
尽管三垟街道去年投入2000万元疏浚治污、但现在三垟水质均在Ⅲ级以下。
三垟街道的五金电镀、无纺布工业和生活污水都在侵蚀着原本清纯透明的三垟水体。
更为可怕的威胁,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
许多人对三垟湿地虎视眈眈,一些部门已提出征用要求,三垟湿地存在被大量蚕食的威胁。
三垟湿地距新的城市中心区仅2公里,已成为城市快速增长的前沿地带。
三垟湿地作为“城市之肾”亟待保护。
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使三垟湿地成为观光旅游的胜地。
[2]1.2 湿地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将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00年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为我国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
并且根据2005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认为保护湿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所以,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是认识了解湿地,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发展保护湿地应时刻遵循可持续发展。
1.3 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3]目前,污染日益严重,作为很容易受污染影响的湿地也难免会满目疮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使得湿地面积锐减速度加剧。
第二,湿地污染加剧,严重影响湿地植物、动物生存、繁衍。
第三,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使得水生生物物种减少,补给不充分。
第四,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第五,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六,湿地保护投入不够。
第七,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具体如下:1.3.1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114块湿地已经遭到或正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30.3%。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5%;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7.2%;沼泽湿地占20.2%。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目前湿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
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
湖北省50年代有湖泊1332个,总面积达8528.2平方公里,到80年代,湖泊个数已减少到843个,湖泊面积亦相应减少为2983.5平方公里,但据本次调查统计,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仅为260个。
我国的沼泽湿地由于泥炭开发和作为农用地开垦,面积也急剧减少。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集中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17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32.5%;1983年沼泽面积下降到183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27%;到1995年沼泽面积仅有104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16%。
而且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1.3.2 湿地污染加剧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8块湿地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6.1%。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8%;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4.5%;库塘湿地占24.5%。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
1.3.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1块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4.2%。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0.7%;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6.4%;沼泽湿地占19.8%。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中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下降,致使一些物种甚至趋于濒危。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还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多样性的降低。
1.3.4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30块湿地正面临着泥沙淤积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8.0%。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3.3%;库塘湿地占36.7%。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水库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淤死1000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
1.3.5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25块湿地正面临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6.6%。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60.0%;沼泽湿地占28.0%。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着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1.3.6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这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各地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本次调查本身的投入已严重不足,致使调查工作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了3838.55万公顷,但到目前为止的湿地保护投入总计为1.9亿元,建国以来平均每公顷湿地的保护投入不足5元。
另外,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经费和设备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1.3.7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
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严重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2 国内外对湿地研究现状2.1 国内对湿地研究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全球湿地面积虽然只有地球表面积的6%,但其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我国对湿地保护研究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就湿地各类型的保护与管理进行研究的。
湿地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2 国外对湿地研究国外湿地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工业革命以后,大量湿地遭到破坏或被改造,湿地保护与管理被列上日程。
加拿大湿地面积为1.27×108km2,居世界第一位。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加拿大于1992年颁布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
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以后又于2000年由总统签署了《保护湿地法案》,湿地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4]1971年《关于特别足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截至目前.缔约方达159个。
与此同时。
国际性的湿地公益组织发展迅猛。
3 湿地生态环境基本理论3.1 湿地生态系统概念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3.2 湿地生态系统分类图1 我国湿地类型及面积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湿地分类[5],湿地分为:1.海域A、潮下1)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2)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3)珊瑚礁B、潮间.1)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2)碎石海滩;3)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4)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2.河口1、潮下.1)河口水域: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2、潮间1)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2)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3)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C.泻湖1)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D.盐湖.(内陆排水区)1)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3.河流和湖泊.河流1、永久性的1)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2)内陆三角洲2.暂时性的.1)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2)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湖泊1.永久性的1)永久性的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2)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hm2以上)2.季节性的1)季节性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4.蓄水区1)水库,用于储存灌溉水和饮用水,具有缓慢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格局;2)水电坝,具有按周或月规律变化的水位.农业和城市和工业.A、淡水养殖/海水养殖;1)养殖池塘,包括鱼塘和虾塘B、农业1)池塘,包括农用池塘、蓄水池、小型水池;2)灌溉田和灌溉渠道,包括稻田、水渠、沟渠;3)季节性泛洪耕地C、采盐1)盐池、蒸发池D、城市和工业1)开采,包括采石坑、取土坑、采矿池;2)废水处理区,包括污水处理场、沉淀池、氧化塘.5.沼泽1露出性的1)无机土壤上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具有挺水植被其基部至少在生长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内浸没在水中;2)永久性的泥炭沼泽,包括纸莎草和香蒲植物占优势的热带山地峡谷;3)无机土壤上的季节性淡水沼泽,包括泥沼、沼穴、季节性泛洪草地及苔草沼泽;4)泥炭地,包括灌木或苔藓和富营养泥炭地;5)高山和极地湿地:包括暂时性融水浸湿的季节性泛洪草甸;6)周围有植物的淡水泉和绿洲;7)地热湿地2.有林的湿地.1)灌木沼泽:包括无机土壤上以灌木为主的淡水沼泽;2)淡水沼泽林:包括无机土壤上的季节性泛洪林地;3)有林泥炭地:包括泥炭森林沼泽4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1 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国家环保局与1998年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它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我过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