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组织形貌分析(终版)

第一篇——组织形貌分析(终版)

第四篇 分子结构分析
期末PPT展示答辩
第 1 篇 组织形貌分析
第一章 组织形貌分析概论
第一章 组织形貌分析概论
1. 组织形貌分析的含义和发展阶段 2. 光学显微镜简介 3. 电子显微镜简介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4. 扫描探针显微镜简介
1. 1 组织形貌分析的含义
成分
原子结构 原子排列
性能
钛靶局部被单脉冲激光烧蚀 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断口
回标题页
铁素体的晶粒 和晶界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 深灰色:铁素体相,含量40~ 50% ;浅灰色:奥氏体相
回标题页
1. 2 组织形貌显微技术的 三个发展阶段

组织形貌分析借助各种显微技术认识材料的微 观结构。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就是建立在 不断发展的显微技术之上的。 组织形貌分析的显微技术经历了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过程。观 测显微组织的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已经可以直 接观测到原子的图像。
0.61 r0 R0 / M n sin

透镜的分辨率由数值孔径和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 定。数值孔径越大,照明光线波长越短,分辨率就越高。
4.3.1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显微镜总的放大率Γ应该是物镜放大率β和目镜 放大率1的乘积: = 1 无效放大倍率: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 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 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 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 有效放大倍率:光学显微镜提供足够的放大倍数, 把它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程度。
F

物镜
R0
由斑点光源衍射形成的埃利斑
埃利斑光强分布图
2.2.1 阿贝成像原理(重点)

透射光显微镜的成像过程。光源:准平行 相干光,物体:具有周期性结构。
直射光

光通过细小的网孔时发生衍射,同一方向 的衍射光成为平行光束,在后焦面上汇聚。 凡是光程差满足 =k, k = 0,1,2,…的,互 相加强,形成0级、1级、2级衍射斑点。 某个衍射斑点是由不同物点的同级衍射光 相干加强形成的;同一物点上的光由于衍 射分解,对许多衍射斑点有贡献。 从同一物点发出的各级衍射光,在产生相 应的衍射斑点后继续传播,在像平面上又 相互干涉,形成物像。 1 01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Modern Methods of Materials Analysis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 静 副教授
课程内容

第一篇 组织形貌分析 (6学时,第1~2周)
第二篇 晶体物相分析 (14学时,第3~6周)

期中PPT展示答辩(第6~7周)


第三篇 成分和价键(电子)结构分析
什么是 材料科学 组织形貌分析? 相结构 结构
与工程
显微组织
加工
结构缺陷
1. 1 组织形貌分析的含义

表面和内部组织形貌,包括材料的外观 形貌、晶粒大小与形态、界面(表面、 相界、晶界)。

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对于理解材料的 本质至关重要。
下一标题页
金纳米线
1018号钢的断口——塑性断裂
韧窝状形貌 和夹杂物
样品 物镜

后焦面

像面
2.2.1 阿贝成像原理(重点)
阿贝成像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 为两次干涉作用。 当平行光束通过有周期性结构 的物体时, 1. 不同物点的同级衍射波在后焦面 的干涉 ——形成衍射谱; 2. 同一物点的各级衍射波在像面的 干涉——形成反 映物的特征的 物像。
2.2.2 物与像之间的相似性


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仪配合使用,使得我们在看到样品 的微观结构的同时,还能分析样品的元素成分及在相应 视野内的元素分布。
金纳米线
1018号钢的断口——塑性断裂
钛靶局部被单脉冲激光烧蚀
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断口
6~9 m ~100 m
头发分叉处
红血球
~100 m
~10 m
脑神经元
白血球
4.1 扫描探针显微镜简介
161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制造了具有物镜、 目镜及镜筒的复式显微镜(左图)。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用这台复 式显微镜观察软木塞时发现了小的蜂房状结构,称为“细 胞”,由此引起了细胞研究的热潮。 1684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 设计并制造出双透镜目镜-惠更斯目镜, 是现代多种目镜的原型。这时的光学显 微镜已初具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右图)。

2.2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

分辨率是可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制约光学显 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是光的衍射。衍射使物体上的一 个点在成像的时候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衍射光 斑。如果两个衍射光斑靠得太近,它们将无法被区 分开来。

分辨率与照明源的波长直接相关,若要提高显微镜 的分辨率,关键是要有短波长的照明源。


光强
2.1.3 衍射斑

物点
Hale Waihona Puke 由于衍射效应,物体上每个物点通过透镜成像后不会是一个点, 而是一个衍射斑——埃利斑。如果两个衍射光斑靠得太近,它们 将无法被区分开来。 0.61M R0 埃利斑第一暗环半径 n sin 其中,n 为物方介质折射率, 光源波长, 透镜半孔径角,M 透镜放大倍数,n sin 数值孔 径。埃利斑半径与照明光源波长成正比,与透镜数值孔径成反比。
2.1.2 狭缝衍射实验

狭缝中间连线b上每一点可以看成一个“点光源”,向四面八方 发射子波,子波之间相互干涉(叠加),在屏幕上形成衍射花 样。 整个狭缝内发出的光波在 P0 点的波程差为零,相干增强,形成 中央亮斑。在P1处发生相干抵消,形成光强的低谷。在P2点处, 从狭缝上缘和下缘发出的光波的波程差1½ 个波长,P2成为相干 增强区的中心,称为第一级衍射极大值。

1. 2 组织形貌显微技术的 三个发展阶段
扫描探针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率
×10,000,000 ×1,000,000
×100,000
光学显微镜
×10,000 ×1,000 ×100 ×10
分辨率
1000 10-6
100 10-7
10 10-8
1 10-9
0.1 10-10
0.01 10-11
物像是由直射光和衍射光互相干涉形成的。不让 衍射光通过就不能成像,参与成像的衍射斑点愈多, 则物像与物体的相似性愈好。 像 面
后 焦 面
3.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光路图
光学显微镜包括光学系统和机械装臵两大部分:
目镜
物镜
聚光镜和光阑
反光镜
4. 显微镜的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4.1 数值孔径 4.2 分辨率(重点) 4.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2.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2.1 衍射的形成 2.2 阿贝成像原理 (重点)
2.1.1 什么是波的衍射?

光即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质。光波在遇到尺寸可 与光波波长相比或更小的障碍物或孔时,将偏离 直线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水波的衍射

障碍物线度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衍射现象可以用“子波相干叠加”的原理来解释。
第 1 篇 组织形貌分析
第二章 光学显微技术
第二章 光学显微技术
1.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2.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3.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光路图
4. 显微镜的重要光学参数
5. 样品制备
1. 1 光学显微镜的四个发展阶段

1590年,荷兰的詹森父子(Hans and zachrias Janssen) 制造出 第一台原始的、放大倍数约为20倍的显微镜。

4.2 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
1981年,硅原子像(7X7)
硅 (111) –(7X7)原子图像
4.3 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单原子和 分子的操纵
图中的“IBM”是由单个氙(Xe)原子构成的
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从左至右依次是Ernst Ruska,Gerd Binnig和 Heinrich Rohrer分别因为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 扫描隧道显微镜而分享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2 恩斯特· 阿贝

在显微镜的发展史中,贡献最为卓著的是德国的 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光学大师恩斯特· 阿贝(Ernst Abbe)。 他提出了显微镜的完善理论,阐明了成像原理、 数值孔径等问题,在1870年发表了有关放大理论 的重要文章。


两年后.又发明了油浸物镜,并在光学玻璃、显 微镜的设计和改进等方向取得了光辉的业绩。
4.4 光学透镜的像差
4.1 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NA)是物镜前透镜与被检物体之间介 质的折射率(n)和半孔径角(α)的正弦之乘积, NA= nsinα。表示物镜分辨细节的能力。

孔径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 直径所形成的角度。孔径角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 正比,与物镜的焦距成反比。
物点 物镜
0.001 nm 10-12 m
2.1 光学显微镜简介

它的最高分辨率为0.2μm,是人眼的分辨率的500倍。

光学显微镜最先用于在医学及生物学 方面,直接导致了细胞的发现,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 现之一——细胞学说。 应用:观察金属或合金的晶粒大小和 特点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岩相分析 等;研究高聚物的结晶形态、取向过 程等。

1981年,IBM公司的两位科学家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所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完全失去了传统显 微镜的概念。 扫描隧道显微镜依靠所谓的“隧道效应”工作,它没有镜 头,使用一根金属探针,在探针和物体之间加上一定偏压 (几十mV),当探针距离物体表面很近(纳米级)隧道效 应就会起作用。电子会穿过物体与探针之间的空隙,形成 一股微弱的电流。如果探针与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电流 会呈指数级改变。这样,通过测量电流可以探测物体表面 的形状,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的级别(埃,10-10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