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习题第一单元习题单选题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
(A)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C ) 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 C )(A) 情绪(B) 需要(C) 想象(D) 兴趣3..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D )。
(A) 艾宾浩斯(B) 韦伯(C) 马斯洛(D) 冯特4.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B)。
(A)普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人格心理学多选题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ABCDE)。
(A)揭示人的心理现象(B)描述人的心理现象(C)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D)理解人的心理活动(E)说明人的心理活动2.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BCE)。
(A)感觉过程(B)认识过程(C)情绪和情感过程(D)需要过程(E)意志过程3.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所出现的流派和思潮概括起来除了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外主要还有(ABCD)。
(A)格式塔心理学(B)精神分析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E)拓扑心理学判断题1.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2.心理学是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机能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学派,其创始人物冯特(╳)。
问答题及其答案问: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答: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为了研究的方便,一般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紧密联系,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中。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精神)面貌,即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机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已经形成的个性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
第二单元习题单选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是( A )。
(A)神经细胞(B) 突触(C) 大脑皮层(D)反射2.听觉中枢在(B )(A) 枕叶(B) 颞叶(C) 额叶(D) 顶叶3.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是( B )(A)反射系统(B)反射弧(C)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4.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 B )(A)望梅止渴(B)谈梅生津(C)含梅流延(D)望梅生畏多选题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C D )。
(A) 脑神经(B) 脊神经(C)脑(D) 脊髓(E)自主神经2.反射弧包括(ABCDE)(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出神(D)神经中枢(E)效应器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 B )(A)兴奋(B)抑制(C)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E)反射弧判断题1.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2.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近外侧裂部位。
(√)3.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第三单元习题单选题1.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A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 A )。
(A)随意注意(B) 无意注意(C) 不随意注意(D) 有意后注意2.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两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B) 不良品质(C) 无条件的(D) 有条件的3.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D )。
(A) 注意稳定性(B) 注意分配(C) 注意稳定性(D)注意广度4.注意愈集中,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 C )愈强。
(A) 正诱导(B) 负诱导(C) 优势兴奋(D) 抑制状态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语言思维多选题1.注意的种类分为(A B C)。
(A) 无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广度(E)注意转移2.注意的特征有(ABCE)。
(A)注意广度(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E)注意稳定3.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BDE)。
(A)个体神经过程的强度(B)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C)原来注意的时间长短(D)原来注意的强度(E)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4.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AB)(A)语言(B)思维(C)感觉(D)知觉(E)记忆判断题1.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觉知性、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制约性。
(√)2.正在上课,A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所引起的大家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4.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第四单元习题单选题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 )。
(A) 感觉(B) 知觉(C) 感受性(D) 感觉阈限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是(A )。
(A) 感觉阈限(B)差别阈限(C)最小可觉差(D)感受性3.明适应和(A)是视觉的两种适应现象。
(A)暗适应(B)光适应(C)色适应(D)闪光适应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C )。
(A) 感觉(B) 反应(C) 知觉(D) 阈限5.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的知觉特性是( A )(A) 知觉整体性(B)知觉恒常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选择性6.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B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性多选题1.空间知觉包括(BCDE)。
(A) 时间知觉(B)大小知觉(C) 距离知觉(D) 形状知觉(E)方位知觉2.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视觉范围内有(ACDE)。
(A) 大小(B) 方向(C)明度(D) 形状(E)颜色3.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分为(AB)(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________和_________。
提高降低4.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A) 大小 (B) 提高 (C) 降低 (D)方向判断题1.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同时对比.(╳)2. 一支白粉笔无论在明亮处或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是知觉的恒常性.(√)3.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的特性。
(╳)4. 知觉是人脑对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反映。
(╳)问答题及其答案问:如何对感觉进行测量?答:感觉测量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感受性大小来说明。
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人的感觉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受性低即为该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
差别感觉阈限是差别感受性的客观指标,差别感受性高即为该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较低。
韦伯定律、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的乘方定律揭示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习题单选题1.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D )。
(A) 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2.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 C )(A) 意识识记(B) 机械识识记(C) 有意识识记(D) 不随意识记3.人脑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 B )。
(A) 感觉记忆(B) 形象记忆(C) 记忆表象(D) 想象记忆4.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C)。
(A)2秒(B)3秒(C)4秒(D)5秒5.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C )项目。
(A)5-7 (B) 7-9 (C) 5-9 (D) 5-76.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A般很难言传的记忆是(D)。
(A)陈述性记忆(B)情节性记忆(C)语义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7.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而造成的遗忘是( C )。
(A) 前摄抑制(B) 遗忘规律(C) 倒摄抑制(D) 接近律多选题1.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AC)。
(A)意义识记(B)有意识记(C)机械识记(D)无意识记(E)编码识记2.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ABCDE)。
(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E)运动记忆3.按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把记忆系统分为(BCD)。
(A) 表象系统(B) 短时系统(C)瞬时系统(D)长时系统(E) 语义系统4.长时记忆所具有的A般特点是(AB)。
(A)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C)长时记忆的内容主要以意义为主(D)长时记忆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E)长时记忆的单位是组块5.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ABCD)。
(A)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B)识记材料的数量(C)学习程度(D)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E)识记时的生理状态6.为有效防止遗忘,应该做到(ABCDE)。
(A)及时复习(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D)复习多样化(E)以人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结果作为识记的对象判断题1.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必须进行复述才能永久存储。
(╳)3.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5.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
(√)问答题及其答案问: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
第六单元习题单选题1.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