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的住院患者。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蛇串疮(TCD编码:BW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ICD-10编码:B02.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临床常见证候:
肝经郁热证
脾虚湿蕴证
气滞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蛇串疮(带状疱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蛇串疮(TCD编码为:BWP020)和带状疱疹(ICD-10编码为:B0
2.901)的患者。
2.需要接受内科治疗者;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胸部X线片;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定。
如:抗核抗体系列、头颅平扫、头颅核磁检查,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肝经郁热证: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2.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邮票贴敷疗法
(2)中药湿敷
(3)针刺治疗
(4)穴位贴敷疗法
(5)物理治疗
3.西药治疗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皮损及疼痛好转,达到有效以上。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面瘫、眼部损伤、严重感染等时,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4.发生其他突发情况,如发现合并肿瘤、艾滋病、妊娠、药物不良反应等,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蛇串疮(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蛇串疮(带状疱疹)(TCD编码:BWP020、ICD-10编码:B02.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