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特殊儿童的定义、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定义一、特殊儿童定义:一群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
首先,特殊儿童表现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与普通儿童有明显的差异。
其次,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特殊儿童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或设备。
二、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与差异(一)共性1、发展历程模式相似;2、生理组织结构相似;3、心理需求要素相似;4、人格结构发展相似;5、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二)差异1.大部分特殊儿童有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这些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发展。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3.特殊儿童难以适应普通学校中的常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分类1、弱智;2、听觉障碍(聋、重听);3、视觉障碍(盲、低视力);4、学习障碍;5、言语和语言障碍;6、情绪和行为障碍;7、肢体障碍;8、病弱;9、孤独症;10、多重障碍;11、天才;12、轻微违法和犯罪。
第二节各类特殊儿童的鉴别标准本课程从发展性障碍、身体障碍和天才儿童三大类。
分别介绍每一类儿童几个主要类别的特殊儿童的鉴别标准。
一、发展性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发展性障碍儿童指的是心理发展上存在某些显著障碍的儿童,具体类别包括弱智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等。
(一)弱智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地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儿童。
554万人,占6.68%。
(二)学习障碍:国际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克于1963年提出的学习障碍概念。
他认为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
这些障碍不包括视、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
定义:学习障碍是一组异质性障碍的统称,指的是因注意、记忆、知觉、推理、感觉运动协调等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多种障碍,从而导致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推理或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
分类:学业性学习障碍、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困难等。
学业性学习障碍儿童最显著的特征是潜在的能力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各科成绩或某一学科的各部分成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发展性学习障碍分为注意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语言障碍等。
发展性学习障碍儿童因基本心理过程的障碍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
(三)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是指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普通儿童相比,有明显的异常或发展迟缓现象,因而导致交流困难的儿童。
(四)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症。
二、身体功能障碍儿童的鉴别身体功能障碍儿童指的是在感觉或身体的其他功能存在显著障碍的儿童,具体类别包括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等。
(一)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致使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包括盲及低视力(1233万人,占14.86%)(二)听觉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残疾人口8296万,听力残疾人口2004万人,占24.16%。
(三)肢体障碍:是指人的四肢有残缺,或者四肢和躯干麻痹、畸形,是人体运动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不全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一级肢体残疾;二级肢体残疾;三级肢体残疾;四级肢体残疾。
(五)身体病弱:是指身体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心脏病、肺病、血液病等),体能虚弱,以致接受教育发生一定程度的困难者。
三、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鉴别标准泛指儿童或青少年持续性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的行为,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问题,以致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要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者。
四、天才儿童的鉴别标准(一)天才儿童,又叫做超常儿童。
是指智力高度发展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这类儿童在智能发展的正态分布中处于水平最高的一端,是特殊儿童中惟一的一类具有优异智力和才能的儿童。
(二)类型1、一般智能优异2、学术性向优异3、艺术才能优异4、创造能力优5、领导能力优异6、其他特殊才能优异第二章特殊儿童心理评估概述一、心理评估的概念所谓心理评估,就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评估者根据心里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如医学检查、日常的观察记录、个人的生长发育史、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个人受教育的经历等),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解释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一)心理评估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1.现有资料2.新收集的资料(二)评估者收集资料的多样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教师自编测验、标准化测验、医学检查等。
1.观察法 2.访谈法 3.成长记录袋法(三)心理评估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1.筛查:*是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测试工具对儿童进行大范围、快速地测查,从而把有潜在学习、行为或心理问题的个体从儿童群体中区别出来。
是把可能有某种残疾、障碍、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儿童从普通儿童中初步地分离出来。
•高危儿童:在筛查中,成绩差的受测者一般称为“高危儿童”。
•假阳性:在筛查中成绩差但在以后的评估中却成绩优良。
•假阴性:在筛查中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在以后的评估中却出现了问题。
•命中:筛查中成绩和以后的评估成绩一致。
2.转介:是指把怀疑有生理、心理、行为或学习问题的儿童介绍到专业机构那里,请有关的专家做更细致、严格的评估。
3.鉴别:是指根据法定的标准对儿童进行区分和归类。
4.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对各种教学途径、方法和服务的了解,为单个儿童设计符合其需要的教育方案。
5.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
二、与心理测验的关系(一)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量的区别首先,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他基本上只涉及数字的收集。
其次,心理评估是收集资料的过程,有些资料可能是测量数据,而大多数资料可能是其他类型的资料,如观察、访谈、档案资料、平时的作业或手工作品等等。
第三,心理测量很强调客观性,而心理评估很强调合理性和目的性。
三、心理评估的类型(一)常模参照评估与标准参照评估•按照评估时所参照的标准不同,分为:1.常模参照评估:所谓常模参照评估就是把被评估者所得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被评估者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在这里,常模是指事先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即常模团体)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
•常模参照评估一般用于对特殊儿童的大规模筛查和教育安置中,也可用于评价某个教学大纲的效果。
2.标准参照评估标准参照评估又称效标参照评估,是指被评估者所得的分数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它受否通过了这个标准。
这里的标准指的是评估前预先设定的某个学习内容的掌握标准。
课程本位评估、目标参照评估、直接评估、形成性评价等都属于标准参照评估。
•标准参照评估常用于诊断个别学生在哪些具体的学习领域里比较强,哪些领域里比较弱,为制定补救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三)按照是否使用了标准化测验来收集资料1.正式评估•所谓正式评估,是指运用标准化测验及其他一些辅助的方法来收集资料,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步骤第一步,编制或选取符合评估目的的标准化测验。
第二步,对特定的被试进行施测。
第三步,将被试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以了解他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第四步,收集其他来源的资料(如观察和访谈的资料),并结合测验的信、效度,了解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标准程度。
第五步,根据评估目的作有关的教育决策,如安置、教育评价等。
2.非正式评估所谓非正式评估,就是运用标准化测验以外的其他方法来收集资料,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非正式评估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检核表、评定量表、问卷、访谈、调查表和教师自编测验等七种。
3、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比较实施评估的情境方面评估技术方面灵活性方面报告结果的各式方面(三)筛查性评估、诊断行评估和治疗性评估•按照心理评估的功能划分筛查性评估以特殊儿童的筛查为目的,一般用于确定某个学校或地区有没有与总体相比较存在心理发展显著或迟滞的儿童。
诊断行评估诊断性评估主要用于对已经被确认是发展偏常或迟滞的儿童。
治疗性评估治疗或处方性评估是以制定特殊儿童的治疗和矫正方案为目的的评估,通常用于为特殊儿童制定适合其心理或行为技能发展的干预测略。
五、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一)目的要明确(二)从多条途径、用多种指标来收集资料(三)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收集资料(四)注意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的结合(五)将评估与教育、训练结合(六)遵守职业道德1、对自己的工作后果自负2、认识本学科和自己能力的局限性3、注意对资料保密4、坚持评估的专业标准第三章测量与测验的基本问题一、测量概念: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有时需使用量具)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测量的要素:1.测量的对象:即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2.测量结果:既描述事物属性的数字。
3.测量的法则:就是测量的规则和方法,计测量时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的依据。
二、量表(一)量表的定义:•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数字的过程。
•测量学中把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数量连续体叫做量表。
•任何量表都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
1.参照点:就是计量的起点,也叫做零点。
参照点有两种:一是绝对零点,即以要测量的那种属性绝对没有的那一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例如,长度、重量等的测量,其参照点都是绝对零点,另一种是人为确定的参照点,叫做相对零点。
2.单位:就是计量事物的某种属性的标准量名称。
•无绝对零点和单位不等值是心理测量两个重要的局限性。
(二)量表的分类1.命名量表,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
指的是根据事物的某种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并用数字表示不同类别的数量连续体,事实上就是将调查的事物加以分类。
命名量表遵循的原则1)须有两个以上的变量值;2)量必须相互排斥;3)量的对象都有一个合适的类型,不能没有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