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与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与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与目标定位
教授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而高校中绝大部分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地方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发展动力
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全国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90%,并拥有80%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占高校总数的93%左右。

我国目前总共1553所各类高校中,部委属高校仅111所,地方高校多达1442所。

它们分布广阔,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是地方发展的主要智力来源和支撑。

地方高校必须在地方发展中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动力。

许多过去的部委属高校,而今划转到地方管理,更多高校原本就属于地方管理,其学科专业的设置、科学研究的立项、人才培养的定位、招生就业的来去等,如果不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地方高校就会自外于地方发展,或者被地方发展边缘化。

如果这样,地方高校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因此,地方高校在服务定位、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地方,从地方发展需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位置和发展的动力。

服务地方检验地方高校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需要“能力”和“本钱”,这“能力”和“本钱”就是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人才、科技、决策、文化、信息和中介等优势。

地方高校必须先做到对地方“有为”,才可能在地方发展中“有位”。

“有为”首先得“能为”。

“有为”就要加大引导力度,努力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师生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成都理工大学长期恪守“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定位,紧紧依托自身在能源、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矿产勘查、核地质、基础地质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为四川发展与西部开发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校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的一等奖项目。

而该项目正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为解决四川及西部地区高边坡失稳所致崩滑地质灾害这一顽疾,找到了治疗的良方。

同时,我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直接与四川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如与攀枝花市合作,对摸清该市的矿产“家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四川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创办了中国一流独立学院的广播影视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与成都飞机公司联合设立成飞学院;与德阳市人民政府共建德阳分校;与武警成都指挥学院合办公共安全与管理学院等。

并先后与我省攀枝花市、南充市、达州市,四川地矿局,以及我校所在的成都市成华区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服务地方使地方高校获得发展良机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要渠道表现在:解决科技难题,共建合作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这三点,离开与地方发展的紧密合作,离开对地方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切实介入,都是不可能的。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学科建设是龙头,培养人才是根本,科技项目是抓手,服务地方是目的”。

大力抓好学科建设,逐渐构建起一批适合地方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不断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努力培养地方发展急需的各类创新人才;切实搞好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地方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一切建设和发展均根据地方发展的需求,努力从地方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正是由于成都理工大学的“有为”和“能为”,四川各级政府和企业给了我校很高的“位置”,从而使我校在划转到地方管理后,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比如今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积极开展地质教育列为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这对于我校这样一所以“大地学”(即能源、资源、环境和工程)为优势和特色的地方高校,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我们认真研究对策,制订系列措施,力争为四川和西部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此项工作目前正稳步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