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性育种的复杂性体现在哪?(1)抗病性是寄主、病原两个生物体系在一定环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寄主、病原、环境三者一体的生态系统;(2)病原具有易变性;(3)病害类型多,其发生、发展与栽培条件有关;(4)抗病性往往与一些不良性状连锁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指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迟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病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相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该学说假定作物的抗病基因是显性,寄生物的无毒性基因也是显性,只有抗病基因与相应的无毒性基因匹配时,寄主才表现出抗病反应,其他均表现为感病。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模式。
3、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及防治。
抗病性丧失原因:1寄主发生变异2病原发生变异3环境发生变异所以三位一体的病三角,三者任一改变都可导致抗性丧失。
抗病性人为流失:1非育种目标的抗性流失2目标抗性中垂直抗性的流失(基因对基因学说)2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的丧失。
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的大区域布局,品种轮换搭配,会使生理小种定向选择丧失2品种的轮换3选用聚合品种4,选所系品种5水平抗性的利用6复合抗病性的利用垂直农艺性状优良的水平抗性品种基础上采用回交,转育垂直抗性基因育成复合抗性品种,在垂直抗性中选育水平抗性有同样的效果。
4、杂优利用的条件、途径。
条件:1选配强优势组合。
亲本满足DUS三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强优势即配合力高、亲本性状突出。
2亲本的纯度要高,异交结实率高。
3杂交制种技术简单易行可靠。
亲本繁殖简单易行,便于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亲本种子的产量,杂交制种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有健全的种子生产和管理体系。
途径: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 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5、显性、超显性假说的分歧、共同点共同点:杂种优势来源于F1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互作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表现出正向或反向的中亲或超亲优势。
不同点: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的等位基因间是显隐性关系,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不能表现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是显性基因的互作或累加关系,超亲优势由双亲显性基因间的累加效应而产生。
超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等位基因间的异质互作,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也可能产生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即上位性效应更可能出现超亲优势。
两种假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但是他们忽视了细胞质基因和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的作用;只考虑核基因水平上的杂种优势;忽略了染色体间的互作;忽略了胞质基因组的互作。
6、配合力概念,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特点。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的大小。
配合力是自交系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是受多种基因支配的。
一般配合力(GCA):指一个自交系亲本与其它若干个自交系杂交的F1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它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的,是可遗传的部分。
特殊配合力(SCA):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特殊配合力是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的即受基因间的显性和超显性以及上位性等效应所控制的,只能在特定的组合中由双亲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而反映出来,是不能遗传的部分。
7、遗传脆弱性:遗传脆弱性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遗传构成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由于选择、突变、遗传漂变而引起的群体内基因平衡被打破的现象。
比如:遗传多样性的大幅度减少和品种的单一化,增加了对对严重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即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会产生新的适应性而使作物失去抵抗力。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高;最初始的起源地为原生起源中心;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性状的遗传变异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根据驯化的来源,将作物分为两类,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
8、杂交育种原理、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杂交后代处理的系谱法,混合法。
杂交育种原理:1、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2、基因互作产生新的性状3、基因积累产生超亲性状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1、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的优缺点尽可能互补.2、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
3、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
4、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材料作亲本。
系谱法的优缺点:优点①对质量性状和遗传力高的数量性状早代选择便于优中选优,能及早获得优良性状,可及时组织试验、示范、繁殖;②能排除基因型间竞争而导致的不同类型的消长;③逐代选系选株,逐代建立系谱档案,便于查源,便于研究。
缺点①数量性状早代选择中选率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易丢失;②工作繁重。
工作量大,占地多,往往受人力、土地条件的限制,不能种植足够大的杂种群体,使优异类型丧失了出现的机会。
混合法优缺点:优点(1)早代不选,混收混种工作简便;(2)多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混合法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不易丢失。
混合法可保存较多的类型和优良基因,有利于基因广泛重组,有利于数量性状的形成和选择;(3)混合法可使杂种群体经受自然选择,有利于发展抗逆性和适应性,利于选出适应性强的个体。
缺点(1)不能尽早掌握优良性状,不便于优中选优,育种年限长;(2)基因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消长;一些人类需要的性状可能丢失,如:大粒、早熟、矮秆等类型;(3)选株世代工作量大,因缺乏历史的观察和亲缘参照单株难选,优良类型不易确定;在F2群体选择单株十分困难;株系比较工作量大。
9、回交育种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 后代群体易于选择控制:由于回交过程中选择依据明确,即选具有目标性状且综合性状像轮回亲本的个体即可,由于回交的遗传效应,易控制杂种群体向着育种目标发展,不像杂交育种,分离广泛类型多。
(2)群体小,便于加代:一般几十、几百株。
选择主要针对被转移的目标性状,只要目标性状显现,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均可进行选择,为异地、异季加代提供方便。
(3)有利于打破目标性状基因与不良基因连锁。
(4)易于推广:只在原品种的基础上改良一二个性状,丰产性、适应性及要求的栽培条件与原品种相近,且也易为轮回亲本推广地区的农民接受。
缺点:(1)只限于改良单一性状,不能获得重大突破(2)要求被转移的性状受少数基因控制,属于数量遗传的性状不易导入。
(3)每回交一次需要做大量的杂交工作,工作量大,费时费工。
10、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
自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①群体同质,个体基因型纯合。
②基因型和表现型基本一致。
③遗传性相对稳定.④自交不退化。
因此,自交作物便于良种繁育,种性易于得到保持。
但是,这类作物尽管自交衰退小,却仍存在广泛的杂种优势。
自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品种的优良特性保持时间长,不易退化。
育种方法简单,适合于选育常规品种,如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良种繁育不设隔离区,良种提纯方法比较简单而见效快。
杂优利用一般用品种间杂交种,配制杂交种母本用不育系或采用化学杀雄。
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选择效果差。
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
在没有其它因素干扰下,可保持群体遗传平衡。
自交生活力衰退,杂交产生杂种优势。
异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适合于选育生物学群体品种,混合选择育种法是育种的主要方法。
品种的优良特性不能长期稳定。
选择次数多,常用多次选择和轮回选择,最有效的办法是用自交系的选育。
杂优利用是利用自交系间杂交种,杂种品种选育是异花授粉作物的主要育种途径。
良种繁育必须设隔离区。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基本群体的大部分基因型是纯合的;也是同质的,代表品种的基本性状;小部分个体,基因型是杂合的。
所以主要性状是同质结合的,群体多为异质群体。
表现型基本一致,但又包含不同比例的变异个体。
2.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不严重。
3.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不严重。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适合于选育纯系品种、群体品种。
品种的优良特性比较稳定,可以较长时间使用在育种方法中,多用系统选育方法。
杂优利用是利用品种间杂交种,但对亲本要经过自交纯化后利用,纯系间杂交种优势明显;一般利用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
良种繁育要设隔离区,良种提纯一般采用改良混合法,提倡一地一种。
无性繁殖作物的遗传特点:1.无性繁殖的后代,表现型与母体相似,没有分离。
2.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植株遗传基础相同。
3.无性繁殖作物,没有经过自交纯化,如果来自杂交的后代,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若用种子繁殖,后代出现分离。
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关系:一般适宜选育无性繁殖系品种,育种方法简单、速度快、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变异,无性繁殖稳定变异。
性状稳定,可以长期使用,选择次数最少,生产上可以多代利用。
良种繁育方法简单,见效快,良种繁育不设隔离区。
11、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1)着眼当前国民经济需要,顾及生产发展前景;2)抓住当前生产主要矛盾,改进主要目标性状3)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4)考虑品种的合理搭配。
12、高产育种的途径、着手点。
1、合理的株型(矮化等适当株高的作物)2、高光效育种 3、合理的源、流、库关系4、产量因素的合理组合。
13、诱变育种的特点,作物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
(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
(3)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年限(4)诱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5)多种性状同时出现理想变异概率较小。
作物对敏感性的差异:(1)不同的科、属、种、品种,其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
(2)不同器官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也不同(分生组织、细胞质相对敏感)(3)二倍体作物比多倍体作物敏感(4)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其敏感性也不同(5)氧气也影响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14、引种的原则、气候相似论引种原则:(1)即积极又慎重(2)先试后引(3)按需引种(4)严格检疫气候相似论: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气候条件或主要气候因素相同或相似的地区之间相互引种,容易获得成功。
15、群体改良的原理,意义,轮回选择的目的,意义,步骤,作用。
群体改良原理:1)Hardy-Weinberg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时,则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保持恒定,各世代不变。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1,种群大;2,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突变发生;4,没有新基因加入;5,没有自然选择。